环球看点!心有所系|西北三甲医院除夕夜的急诊科:病人数量已回归正常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环球看点!心有所系|西北三甲医院除夕夜的急诊科:病人数量已回归正常"分享给大家!
对宁夏当地很多百姓而言,把病人送到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以下简称“总医院”)救治,心就能放下大半。
(相关资料图)
总医院是宁夏最大的三甲医院。去年12月20日以来,总医院急诊科病人爆满,经历了急诊科建科三十余年以来单日最大接诊量,最高峰时就诊人次高达500多,相较于以往的200余人次翻了一倍还多。
1月21日除夕夜,扛过了一波疫情高峰的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吃完医院为他们订的晚饭——饺子,就急忙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他们并没有留意除夕夜的饺子究竟是什么馅,他们更在意病区里的病人情况如何。
如果在三甲医院的急诊科抢救区里待一晚上,应该会很深切的感受到,平安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
比想象中更忙碌
除夕夜幕降临,总医院急救中心的一楼大厅里,零星有病人家属或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或蹲在大厅里等候就诊的亲属。
急诊大厅里等待的病人家属。 高宇婷 图
37岁的赵涛在总医院急诊科工作已有十年时间。在他记忆中,这十年里仅有三个除夕夜是留在家里吃年夜饭。
家人早已习惯赵涛一年当中基本没有什么节假日,对赵涛来说,除夕夜也只是和一年365天中的任意一天一样。他更关心当晚紧急推进急诊科抢救区的病人是什么情况,更希望这些病人不要扎堆送来抢救,这样每位病人都有更充分的抢救时间。
不过这只是急诊值班医生的理想状态,他们比谁都清楚,夜间的急诊病人数量和病情其实充满变数。
除夕夜20时许,赵涛为一位呼吸困难的姑娘完成了插管。在查看了家属带来的下级医院一些检查报告后,赵涛有些感慨,这位年轻的姑娘看来身体情况并不乐观。结合姑娘的情况,赵涛大概推断姑娘患有脊髓病变。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出来后印证了赵涛的判断,这位姑娘很快就被转入ICU接受进一步治疗。
插管及时、检查及时、诊断快速准确,急诊医护人员为这位病情危急的姑娘赢得了时间。
除夕夜,赵涛(中)为病人插管。 高宇婷 图
这样的诊断和救治速度,会让赵涛的心情好一点。如果病人的病情走势急转直下,超出了预判,会让作为医生的他很不好受。
“比如从既往经验来讲,病人不应该突然不行了,生命体征、化验结果都还行,但就是突然不好了,那可能存在一些隐源性的问题。”赵涛解释,但这种情况发生了,不仅自己不舒服,也不知道该怎么和病人家属说。
年轻姑娘送去ICU之后,抢救区稍微轻松了一会。暂时看来,这个除夕夜急诊科抢救区的危重病人不是很多,不过已在急诊科工作8年的护士周鹏告诉澎湃新闻,夜晚病人是多还是少其实无法判断,“随机性很强”。
果然22时以后,抢救区的病人陆续增多,病情都较为严重。有车祸病人、呼吸衰竭病人、血栓病人、心律失常病人等等,他们先后被送往总医院急诊科的抢救区内,抢救区里的医生护士更加忙碌。
除夕夜收治的车祸病人病情十分严重,颈椎骨折、腹腔出血、胸腔积液……医护人员为其剪掉身上的衣服。高宇婷 图
本就负责新入院病人处置和治疗检查的周鹏几乎没闲着。尽管知道病人会很随机,但这个除夕夜还是比他想的要忙太多。
他逐一记录着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血糖等等数据,为病人戴呼吸机、插尿管、配置药品,送病人去检查。从这一波病人开始,直到23时30分下班,周鹏都没闲下来。
23时,一位情况更为危重的病人被推进了抢救区。一位男子醉酒后不慎从楼梯摔下,已形成脑疝,情况十分危急。这位男子几乎刚被安置在抢救区的病床上,护士便喊道:“唉,停了停了”。一秒不到,一名护士已十分镇定的开始做心肺复苏。一分钟后,这位情况十分危急的男子心跳恢复,赵涛又立即为其插管、上呼吸机。
虽然在场的医护人员根据经验已给出基本判断,这名男子情况十分不乐观,但在护士喊出“停了”的那一刹那,他们仍旧全力以赴。抢救病人对医生护士而言是本能反应,是不需要思考的事情。
一位规培医生和自己的外科老师,在急诊科抢救区为一位车祸病人排除胸腔积液之后,也看到了这一幕。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规培医生告诉澎湃新闻,对医生来说即使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也不会放弃救治,他们会一直抢救,直到最后一秒。“前段时间有更多新冠病人起死回生了,本来以为不行了已经送到了ICU,最后也好了。”年轻规培医生说道,只有家属说不治了,带回家才是真的没有希望了。
除夕夜,赵涛(左)救治一位心律失常的病人,周鹏(右)在一旁辅助。做完这个动作后,病人心率很快从183降至80多,恢复正常。高宇婷 图
这一夜,赵涛和更多的医生、护士一直在抢救病人、看检查结果、诊断病情、写病例。忙忙碌碌的一个晚上很快过去了。外面夜空中的烟花有多美丽、鞭炮声有多响,也都被急症科里监护器发出的“滴滴”“滴滴”声取代。
除夕夜,总医院急诊科抢救区护士宋变变为病人吸痰。 高宇婷 图
相比疫情高峰病人已大幅下降
和去年12月20日以来的那一波高峰相比,这样的除夕夜已经算是急诊科里一个较为平常的夜晚。病例不再是只有新冠患者,急诊常见病例也逐渐增多。
回忆起疫情高峰的那段时间,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马晓直言疲惫、压力很大。尽管医院已相应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去年12月20日后,急诊科病人的数量和危重程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以往每天接诊量200余人次的急诊科,去年12月20日到今年元月10日这段时间,高峰日接诊量能达到500余人次,床位、氧气都十分紧张。科里的医护人员也接连感染了奥密克戎,一度只有一半医护人员在工作,多数在家里休息三天便返岗。而科室领导即使阳了也没有休息的可能,发烧也仍旧在岗。
那时的急诊科几乎到处都是病人,床位就这么多,氧源也只有这么多。床可以加,但是氧气不够怎么办?“我们想各种方法让病人吸氧,没有床位就先在救护车上吸氧,有床位再下来,动力科拉了各种氧气筒到急诊。有在地上抢救的、有在担架车上抢救的、推着车抢救的……”马晓回忆。
除夕夜急诊科外席地而卧等候的家属。 高宇婷 图
“病人不容易、家属不容易、我们也不容易,”马晓坦言,那个月最忙的时候甚至有一瞬间,当所有事情都堆积到一处的时候,“突然觉得就不想干了。”马晓说,好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最终还是过去了,他也通过适当的运动、和朋友聊天等,逐渐调适了心情。
想到去年12月那波疫情高峰时,抢救区内此起彼伏的监护仪器报警声、呼吸机报警声,赵涛就觉得十分难受。身体上的疲惫对他而言不算什么,最让他难受的就是仪器报警声不断响起,这是赵涛十分厌烦的声音,因为这种声音代表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就在半个月前,总医院急诊科的护士宋变变,还会偶尔在睡梦中惊醒。疫情高峰那段时间,她有几次都做了那个她觉得很恐怖的噩梦:病人突然有特殊情况。“前一秒还和我说话,没过两分钟心跳就停了。”宋变变说,她一下就会惊醒,醒来又庆幸是在做梦。
不过这个噩梦并不只是一个单纯梦境,是去年12月宋变变的亲身经历。前一秒,一名戴着无创呼吸机的病人各项数据都还很正常,也还在和家人通话讲自己吃了什么,过了一会病人心率就开始下降。最终这位60岁的病人还是去世了。
尽管已见惯了生死,但他们更希望每一位病人,都能成功得到救治,而不是一条生命就这样逝去了。
总医院急诊科护士李晓峰将担架送回120 救护车上。当天8时以后,他已跟总医院的120救护车出车15次。除夕这天是近几天来总医院120救护车出车频率比较高的一天。高宇婷 图
好在,不论如何艰难的日子,这些坚强的医护人员都扛了过来。一个夜班过后,他们休息一天、睡一个好觉,第二天仍旧能充满活力继续奋战在急诊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