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协会2022“大家小课”系列活动落幕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北京作家协会2022“大家小课”系列活动落幕"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1月4日电 (记者 高凯)从2022年10月初到12月初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北京作家协会邀约文坛名家,开展了“大家小课”系列活动,该系列活动是北京作家协会2022主题活动“文学京彩季”的一项内容。
据介绍,“大家小课”系列活动的创办初衷是希望能将名家的宝贵经验和写作者的需求精准对接,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活动先后邀请到十三位文学名家,以小班授课的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等方式,对成长中的写作者给予指导。涉及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在内的多种体裁。
首场“大家小课”在北京文联的作家沙龙举行,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庆邦做了题为“小说的‘抓人’与‘放人’”的主题授课。
随后的第四期嘉宾邱华栋、第五期李敬泽、第六期宁肯、第八期乔叶、第九期周大新、第十一期石一枫等,谈及的都是小说写作方面的话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在分享过程中,以北京不同时期的地图为依托,将地理、历史相结合,讲述北京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历史因素、发展变化等内容。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由马尔克斯所提到的“天真读者”展开去,发出“我们是否也可以想象一种作者意义上的天真”的疑问,进而谈到文学的“逻辑与因果”。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伟大的天真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严密的工程师,是一个富有高度逻辑性的编程员。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宁肯在讲课中首先以莫言作品为例,讲解了叙述者和时间、和小说结构的关系。他结合自己的作品《天·藏》强调,要想解决小说时间的问题,解决结构的问题,叙述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捷径。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在第八期做了题为“写小说到底是在写什么”的分享。她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表示,写小说技巧很重要,结构也很重要,各种认识也很重要,但是感情可能是最根本的。
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周大新授课的题目是“小说家的思索”,重点讲了对人性的认识。根据他的思考,人性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敞开的、美好的部分,是脱胎于动物但又区别于动物的部分。第二部分是非敞开的、中性的部分,属于中间地带的部分。第三部分是黑暗的、丑恶的、可怕的部分,这是带有兽性遗存的部分。各种层级的人性交杂缠绕,构成了文学写作的基本内容。
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石一枫在授课时主要谈到了小说的气质。他认为,小说有很多种气质,往往一个气质决定这个小说的面貌,也决定其艺术特点、艺术风格。
第二期师力斌、第三期李少君、第十二期何向阳几位嘉宾都是谈与诗歌有关的话题。《北京文学》主编师力斌主要围绕“为什么把杜甫与新诗放在一起?杜甫和新诗放在一起有什么启示?”等问题展开,认为杜甫最适合中国国情,最适合当代新诗人,最适合一百年的新诗。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分享的题目是“情感、境界与诗歌”。在他看来,“诗歌就是我们用心来感受、学习和领悟世界的方式。诗歌是一种心学,可以说诗歌是感于心、动于情、从心出发、凝聚感情、用心写作。”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的授课题目是“诗歌中的自然”,她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几位诗人——郑敏、玛丽·奥利弗、露易丝·格丽克,以及路也的《大雪封门》。结合诗人的作品,何向阳说明了他们是如何处理语言和自然的关系,他们的诗歌当中如何表现自然,同时又把这种自然纳入到诗当中,使诗歌能够焕发出新的神采。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在授课中,讲述了如何将现实经验升华为精神命题。他认为,真正想获得历史叙述、现实叙述的纵深感和高度,绝不是靠对现象的堆积,对经验世界的鸡零狗碎的捡拾,而需要能够基于人文主义的精神,对现实经验和历史背面进行深度的处理,将之真正升华为精神性的命题,才能使写作获得意义。
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莉在第七期,围绕自己编选的《散文中的北京》,阐述了对于散文的理解。通过这本书她提出并阐释了若干问题,张莉认为,好的散文能够凝聚成我们的情感共同体,真正的好的散文、能够跨越时空的散文是能够凝聚人们情感共同体的散文。
第十期授课的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晓枫,以“散文的诚意”为题,分享了自己创作的体会:在散文里呈现多大的诚意和勇敢,其文字就能表达多么大的力量。(完)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