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导读: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分享给大家!

  【光明论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同样体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指引。

  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不会改变,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也不会改变。面对巨大的人口规模及粮食需求,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村人口规模巨大,人地关系紧张,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要加快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包容小规模农户的农业现代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我国已经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富裕,城乡之间资源禀赋不同,发展基础有差异,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也有待健全。同样是农村地区,也要考虑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同时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上下功夫,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突出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塑形”“铸魂”双管齐下,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展望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为此,必须厚植农业农村现代化物质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要求我们既要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质量效益竞争力提升,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式内涵式增长,又要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显著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塑形”,同时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铸魂”。尤其是,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把传统的文化礼仪、道德观念有效融入乡村治理当中。

  利用和保护并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资源是动态利用的问题,环境是静态保护的问题,生态是物理界限的问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0%,近一半木材依赖进口。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施农药和化肥,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同时,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绿色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发挥农业农村碳汇作用,把绿水青山转化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强化农业国际合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经验和智慧,积极主动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要推进农业对外合作全方位展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在全球减贫治理中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

  我国现代化的后发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扎实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厚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高水平农业对外开放。新征程上,让我们书写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光明日报 作者:彭超,系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乡村振兴中心主任、研究员)

【编辑:田博群】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