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日历·范曾书》出版侧记:博学于文 文道相济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文渊日历·范曾书》出版侧记:博学于文 文道相济"分享给大家!
筹备这本日历的初心很简单,正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和敬意,以及对沉淀于历史长河中的“中国故事”应如何宣传与推广的探索与思考。一方面,我们尝试将范曾先生的书法墨宝以更亲切的方式去集中呈现;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大众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渊源,建立文化自信。
《文渊日历·范曾书》收录范曾书法作品计365幅,其书法笔触俊逸,灵动舒畅,洒脱刚健。日历乃按先生所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的倡导进行编排设计,践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辅以简注以通其惑,并融入其12幅经典人物画作,浓缩了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体悟,力图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家守望祖国传统文化、关怀社稷民生的胸怀。以日历为经纬,串起中华文脉的精髓,传达出“只有继承优秀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创新,贴近社会生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艺术精神。
范曾先生积数十年之功,达今昔之艺术高峰,然其不以此为限,犹自上下求索,在书法上刻苦精进。数十年来,范曾先生笔耕不辍,硕果斐然。作为第一次以日历的形式出版书法作品,范曾先生以其一惯细致审慎之作风,参与到项目始终。在内容的选择上,从诗经乐府、诸子散文、楚辞汉赋,至唐诗宋词,再至明清诗篇,他择其精萃,通其意境,以四字书法的形式表现出中华文脉传承间的圆融无碍与生生不息。
除了为每一篇作品注释,范曾先生还订正及修改了古籍出处中的异体字、标点等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日历中一处围绕“宅兹中或(宅兹中国)”的内容校勘。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内铭文共计122个字,曾记载了周成王训诫勉励宗室贵族的事件:“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人们常将其当作“中国”名称的最早出处。先生特意在书法与注释使用了铭文原文“宅兹中或”,并在修订中嘱咐务必要使用原字。先生的坚持,是为要我们能看出古人极富哲理的造字创意及文化意识的历史变迁。《说文》云:“或,邦也。”“或”是“国”的初文,即邦国、区域。但“中或”与“中国”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它原表示中心的区域,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加上了代表城垣的“囗”部,成为了“国”。一个汉字引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踪迹,造微入妙,精义入神。
我们相信一本好的出版物,不仅要考虑内容的传递,也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本书从文脉传承和发展方向的角度来看,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文渊日历·范曾书》采用大开本的展示方式,整本日历图文并茂、集中展现出先生书法的韵律与思想的精妙。版面设计注重返璞归真,融入中式窗棂作为点缀,衬铺传统纹理,去繁从简,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创新。
在书稿编撰的过程中,作为奋斗于行业一线的年轻编辑,我们真切体会到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之情”。先生曾对我们寄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出好作品,就要有好根基。在先生眼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久弥新的人类瑰宝,是历尽风霜而不凋的长青之树。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自信,首先来源于它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敏妙的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它们来源于东方引为自豪之独特的感悟力和圆融的归纳法。
《文渊日历·范曾书》的付梓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改进直至完善的过程。一本书法日历,记录着范曾在艺术创作上的不懈追求,代表着外文出版社、中国网众多专家领导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新时代文化出版“行业性、导向性、艺术性、实用性”的综合体现。
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创造者、参与者与见证者。因为参加了日历编撰的一点点工作,得以加入文化传承的行列,记述以上感受,实在是与有荣焉。期待也相信《文渊日历·范曾书》能陪伴读者在案头记录下不一样却各自精彩的2023年。(作者:詹海涛、李乐、杨俊康携全体参与编辑出版人员)
(来源:中国网)
【编辑: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