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走近济州“海女”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通讯:走近济州“海女”"分享给大家!
中新社韩国济州12月3日电 题:走近济州“海女”
作者 刘旭 万佳欣
济州岛西归浦市沙溪里村的沿海地带,有一家名叫“海女生鱼片”的海鲜店。一群六七十岁的韩国奶奶在此忙碌,为食客们处理刚上岸的海螺、海参等海鲜,便于售卖。她们便是济州岛“海女”。
63岁的沙溪里村海女协会会长金仁善正打理着水产,看到中新社记者来访,连忙摘下手套,热情地迎了过来。
图为现龄63岁的济州海女金仁善。 万佳欣 摄“海女”是指不用潜水装备、徒手潜水捕捞的女性渔民。济州岛是朝鲜半岛海女的发祥地,海女文化在此久负盛名。2016年,韩国济州海女文化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济州海女潜水能力极强,能够在没有氧气供应装置的情况下,在海底挖掘海产。由于工作十分辛苦,并且事故高发,坊间流传着“不能生为牛,而生为海女”的俗语。
独自出海的海女无法存活,为了安全,她们成群出海,互帮互助的群体文化根深蒂固。金仁善告诉记者:“出海得有朋友才行,不能自己去。海女之间的关系比夫妻还要紧密”,“我们海女住在同一个村庄,一同出海。”海女有明确的等级划分,根据能力主要分为:上军、中军、下军,共同工作,分享利益,照顾彼此安全。
金仁善说:“我们每个月下海14天左右,每次捞捕时长3至5个小时。一般是3人一组,一人下海作业,其余两人在船上观察,必要时刻下海保护另一位海女。同时也能够帮助下海的海女一起将海产品拉到船上。”记者询问金仁善身边是否有人发生过事故,她说:“在三十年前发生过一次,那位海女对大海有远大的抱负,一个人去了很远的地方,最终没有回来。”
图为当地时间11月19日,济州海女们正在处理收获的海产,并现场售卖。 万佳欣 摄20世纪70年代,济州海女群体曾达到约15000人,但由于海水养殖场增多、气候变化导致海鲜减少、海女老龄化等原因,到1980年,济州海女减少了近一半,只剩约7800人,不过,这种情形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
直至2009年11月4日,济州道议会制定了由前议员代表吴玉万(音)发起的《海女文化保存和传承条例》,其中有关于开展海女文化的发掘、调查及研究工作,保护和管理海女渔场,推进海女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资料的资源化等相关规定。
此外,济州道还向传授和研究海女生存技术的专业人士提供必要的经费,并且提出选拔海女文化专修生,对她们给予行政和财政支援。当地还设立了系统性的海女文化教育研究机构,负责海女的生活和社会文化功能的保存,并研究其历史文化价值等。为了促进与相关国际机构的交流,持续宣传海女,奠定传承基础,道政府还根据海女和当地民众意见指定“海女日”。
因老龄化和低收入等原因,济州海女的人数仍在逐年减少。资料显示,2010年济州海女人数为4995人,截至2019年年末为3820人,平均每年减少约130人。金仁善也表示,沙溪里村能出海作业的海女仅剩35人,并且将来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面对这种现实,金仁善有她的烦恼:“我从妈妈那里学会了海女的技能,但是现在海里能打捞上来的海产品越来越少了,这让我很担心,当然我更担心人们不爱吃海产品了。”
济州道前议员代表吴玉万(音)亦表示:“由于海洋污染,收获的海产逐渐减少,海女们在物质上也很难获得正常收入”,“希望政府能考虑长期稳定的对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