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园林”展在沪揭幕 汪品先院士吁给青少年植入“海洋文明种子”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深海园林”展在沪揭幕 汪品先院士吁给青少年植入“海洋文明种子”"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新闻网上海12月3日电 (记者 许婧)由上海科技馆和同济大学联合打造的“深海园林”展3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幕,展期将持续至2023年2月28日。
这是中国首个深海主题综合性原创临展,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复原场景、数十件来自千米深海的珍稀标本。
深海冷泉。 许婧 摄展览分为“海边的想象”“追梦深海”“幽暗仙境”“海底奥秘”“探索无限”5个板块。以“园林”命名,是因为展示了很多冷水珊瑚标本,这些不同于浅水珊瑚的动物生活在海洋深处,打造出一片片充满生机的“园林”。
展览最大的亮点是搭建了400平方米的深海场景,集冷水珊瑚、热液和冷泉3个生态系统于一体。布展人员通过三维建模和打印技术制作了80株冷水珊瑚模型,还原了竹节珊瑚、扇珊瑚、柳珊瑚等14种冷水珊瑚的自然生长状态,其中最大的近2米高;加上60个管状蠕虫的微缩模型和28平方米大型多媒体投影的应用,给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
深海热液。 许婧 摄“估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这样的公众展览,因为这是新发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介绍,虽然深海珊瑚的物种发现已经两百多年,植物学创始人林奈18世纪描述过,要到1990年代有了载人深潜技术,方才在大西洋发现有成丛分布的“园林”,“因为不到深海海底是看不到的”,尤其是西太平洋,热带珊瑚礁极多,而深海珊瑚林还是2018年首次发现。
“4年前,我乘坐‘深海勇士’号深潜器下潜到1400米的南海海底,本想去观察冷泉口的生物群,结果却发现了深海珊瑚群。”汪品先打了个比方:“它们高的像树木,矮的像灌木,底下还有海绵等各种动物,这不就是深海园林吗?太神奇了!”
展览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复原场景、数十件来自千米深海的珍稀标本。 许婧 摄当时,他想用“深海勇士”号的机械手采集一根5米长的竹节珊瑚,带回去做标本,可惜采集过程中弄断了,珊瑚上的很多生物也没有带上来。“采集深海动物标本真不容易,海底下它们像美女,带上来就变成了骷髅。”汪品先感慨。
探索深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这片没有阳光的广袤区域,存在热液喷口、冷泉生物群落、冷水珊瑚林等海洋地质和生态系统,有待科学家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索深海也有很高的技术价值,近年来,中国在深海钻探、载人深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的下潜深度突破1万米,到达地球大洋最深处。
展览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复原场景、数十件来自千米深海的珍稀标本。 许婧 摄据介绍,冷水珊瑚主要生活在大洋深处的石质基底上,海水温度介于2—12摄氏度。与呈现复杂三维形态的热带浅水珊瑚不同,冷水珊瑚的个体形态主要是一维或二维,很少呈现三维形态,这可能与深海中营养物资匮乏有关。初步观察推测,其形态与取食需求相对应:一维的竹节珊瑚可以在湍流中游动并灵活捕食,二维的扇珊瑚通常迎着双向水流捕获食物。由于生活在黑暗的深海,没有藻类共生,冷水珊瑚捕食主要靠生活在珊瑚顶端的珊瑚虫,通过羽状触须迎着水流捕获有机营养物。
展览现场。 同济大学供图在汪品先看来,举办深海科技展览,不仅能丰富观众的科学知识,还能激发儿童和青少年对海洋的好奇和热爱。“我觉得要把海洋文明的种子植入孩子心里,有海洋的气魄,有海洋的性格,这样才有闯的前景。”
这位院士还建议上海建设全球第一座深海科技馆,全面展示深海前沿科学、深海探测技术以及与海洋有关的人文艺术展品。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回应称,上海面朝大海,深海科学和技术在中国也处于领先水平,“可以适时谋划这座科普场馆,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科普的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