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行 我们自己的事必须全力以赴!

导读: 陈亚岗 ·民进中央委员 ·民进浙江省委会原副主委 ·浙大四院首任院长、感染科主任 陈亚岗:六旬“老将”带队抗疫 奉献中彰显医者大爱 “年过60还能再上场‘战斗’,对我来说是一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一路同行 我们自己的事必须全力以赴!"分享给大家!


  陈亚岗

  ·民进中央委员

  ·民进浙江省委会原副主委

  ·浙大四院首任院长、感染科主任

  陈亚岗:六旬“老将”带队抗疫

  奉献中彰显医者大爱

  “年过60还能再上场‘战斗’,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近日,陈亚岗说,在参与援鄂、援沪抗击疫情过程中,自己不是一名“逆行者”,而是“正行者”。身为传染病科医生,当他人需要的时候,应该像战士一样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从事医务工作四十余年的陈亚岗是全国知名的传染病学科专家。从成为医生的那天起,他便把救死扶伤、守护生命作为己任,并为之努力奋斗。2003年“非典”发生时,他作为专家小组成员,冲锋在临床一线,获得国家嘉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年近退休的陈亚岗,从大年初一起便坚守在浙大四院抗疫一线,指导防控救治工作的开展。不久后他主动请缨,挂帅出征,担任第三批浙江援鄂医疗队队长,带领310名战士驰援武汉。在武汉的49天,他创新方舱改建、院感防护和管理运行,指导完成多家医院的方舱改建。

  今年春天,他再次披甲上阵,参与浙江医疗队援沪任务,驰援上海方舱。

  “人世间总是充满了巧合。1981年我曾在上海的医院实习一年,正式开启了我作为一名传染科医生的职业生涯。今年4月是我退休的时间,在这个节点为上海民众服务,我感受到了‘有始有终’的缘分。”陈亚岗说。

  在他看来,为国履职,是情怀更是使命担当。陈亚岗用倾情奉献践行医者仁心,用医者大爱书写家国情怀,心系百姓,充分展示了浙江速度和浙江温度,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称号。

  本报作者 张煜欢/文

  赛来西·阿不都拉

  ·哈萨克族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退休)

  ·浙江省民宗委智库专家

  ·杭州市民族团结促进会副会长

  ·杭州市西湖区民族团结促进会会长

  赛来西·阿不都拉:

  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耕耘者

  “我是在民族团结的氛围中长大,也希望将民族团结的故事传递下去。”被学生们亲切称为“赛妈”的赛来西·阿不都拉是哈萨克族,出生并成长于新疆的她切身到体会民族团结的意义和珍贵。

  2003年,从赛来西·阿不都拉到浙大城市学院担任教师的那一刻起,她就把民族团结的精神带到了浙江,以实际行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实践。

  让创新成为民族团结工作提质创效的驱动力。赛来西·阿不都拉参与组建杭州“石榴籽党建联盟”,整合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立联盟单位互帮互学、共创共赢的新机制,该首批联盟单位由机关、街道、高校、企业、部队等11家基层党组织构成。

  在新路径探索中,赛来西·阿不都拉整合多方力量成立的“转塘·石榴籽家园”被列入国家民委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她提出的“石榴籽家园”成为杭州民族工作的闪亮品牌。

  赛来西·阿不都拉认为,统战工作要画出最大同心圆,民族团结工作是重要一环,团结工作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去探索,充分调动起大学师生参与民族团结文化传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年轻群体加深民族团结意识。

  于是,她结合教学研究,带领多所高校师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策划了面向来自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社团组织、新的阶层联谊会、侨胞联谊会等各民族受众群体的特色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从学校退休后的赛来西·阿不都拉认为,自己在民族团结工作中正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讲坛”,谋划将“石榴籽家园”品牌入村社,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民族团结。

  本报作者 谢盼盼/文

  王建沂

  ·全国政协委员

  ·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席

  ·浙江省商会会长

  ·富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民营企业家”王建沂:

  勇闯新路勇当先锋

  在王建沂的身上有着很多“标签”,但他却更喜欢“民营企业家”的身份。

  作为浙商一员,自20世纪80年代末创业以来,王建沂秉承“创新发展”理念,带领富通集团成为中国光通信产业头部企业,是国家能源电力线缆传输产业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光纤预制棒技术标准的制定者,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个奖项,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

  王建沂是广大浙商“弄潮”新时代中的缩影。

  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数以百万计的浙商,是该省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践行者。在共同富裕赶考路上,聚焦浙江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广大浙商如何实现新作为?

  “要勇扛使命、勇闯新路、勇当先锋。”王建沂如是说,也如是做。

  近年来,浙江省工商联坚持“服务兴会”,发挥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探索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这之中,无论是持续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亦或助力民企“抗疫情、复生产”,还是维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都可以看到王建沂的身影。

  “民营企业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和参与者、推动者,同时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据他介绍,围绕“两个健康”的工作主题,当下,浙江省工商联正引领广大浙商永远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稳思想、稳信心、稳预期”,坚定不移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凝聚广大浙商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磅礴力量。

  本报作者 林波/文

  杨华勇

  ·无党派人士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省知联会常务副会长

  ·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

  杨华勇:突破技术封锁

  让盾构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飞天有神舟,潜海有蛟龙,追风有高铁,入地有盾构。这四个,是“中国制造”中的国之重器。和前三个相比,盾构的热度似乎不高,但它的应用场景却十分普遍。

  穿江入隧、开山采矿、地下通轨、水下疏浚等“超级工程”都离不开盾构的“开山凿路”。

  这背后,是杨华勇及其产学研团队长达二十余年的技术攻关与持续不懈的努力。其成果也绝非只研发了中国首台套复合盾构样机。

  时光倒回20年,中国市场还一直被外国公司垄断,中国企业只是担当了“施工队”与“整机装配队”的角色,一遇到问题只能干着急。

  怎么办?“我们自己的事,必须全力以赴!”就这样,杨华勇带领团队开启了技术攻关。

  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经过技术攻关,团队终于解决了失稳、失效和失准这三大国际性行业难题,获得了盾构设计制造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该产品不仅替代了进口,还出口到了新加坡、法国、意大利、黎巴嫩、俄罗斯等四大洲27个国家,占领了全世界60%的新增市场,实现了盾构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最终,这个以浙江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团队前行的脚步不曾停歇。杨华勇团队继续向硬岩盾构机研制进军,成功设计制造了中国首台硬岩掘进装备并实现了产业化,占领了全球70%的市场。

  如今,智能盾构仍然是团队在研的重点工作之一。杨华勇希望,在引入包括大数据和实时图像系统在内的最新信息技术后,可以逐步实现盾构的智能设计、操作和远程维护。

  本报作者 童笑雨/文

  周伟力

  ·旅菲律宾华侨

  ·中国东盟贸促会副会长

  ·中国来料加工联盟协会会长

  ·河南省范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中国来料加工“第一人”周伟力:

  来自农村,为了农村

  今天与企业对接来料加工订单,明天去外省推进产业助农合作……每天,周伟力都会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在业内,周伟力被称作中国来料加工“第一人”——近20年,他专注于来料加工助力乡村脱贫这一件事,共向浙江、河南、四川等地的欠发达地区发放来料加工费300多亿元,带动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他说,“我来自农村,也为了农村。”

  51岁的周伟力出生于浙江仙居,至今对儿时啃红薯果腹的经历历历在目。20世纪90年代初,他前往菲律宾打拼,小有成就后回到浙江义乌发展,希望帮助家乡农民致富。“我走出来了,家乡还有很多走不出来的人。”

  最初他捐款捐物帮助他人,直至一位老人向其提出了通过来料加工贴补家用的需求,让周伟力有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启发,他开始将订单源源不断地送到有需求的山区村落。

  从最初牵头成立来料加工志愿服务队,帮助家乡及浙江山区26县的群众致富,到如今放下自家生意,依托于中国来料加工联盟协会、义乌市来料加工联合会力量,带动上千家侨商参与,将来料加工助农模式发展到中西部多个省份,周伟力坚持了20年,无怨无悔。

  他说:“义乌商人、侨商做进出口生意,都需要大量加工劳动力,农村地区也有强烈的致富愿望,要实现共同富裕,来料加工依然是一条双赢的路径。”

  周伟力如今已是多地的“座上宾”——担任多个县市高级顾问、在河南范县挂职副县长,但他没有放弃自己农民“贴心人”的身份——一直将手机号公开,悉心帮助每一位来电“求助”的村民。周伟力说,“他们都是我的农民兄弟。”

  本报记者 王逸飞/文

“美丽浙江,欣赏香港”盛大嘉年华。

  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

  ·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是浙江籍101个市、县同乡社团的总会,20余年来与在港广大浙籍乡亲紧密联系,是目前香港同乡社团中最具影响力的五大同乡团体之一

  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

  架起浙港“彩虹桥”

  浙江与香港人缘相亲、联系紧密。

  作为连接浙港两地的重要力量,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以下简称:浙联会)积极团结广大香港浙籍乡亲,为两地联谊联络、文化交流、经贸合作等各领域往来架起了“彩虹桥”。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浙联会十分注重青年成长成才,举办丰富活动为两地青年勾勒多彩青春。譬如举办“青春飞扬·2018香港青年浙江行”活动,1000名香港青年走进浙江11个地市,进行了体验式学习考察,领略浙江人文底蕴和秀美风光之时,也深刻感受祖国内地发展“加速度”。

  赴港新生分享会、“职愿为你”求职咨询、“创业菁英@前海”分享会……在浙联会的组织推动下,由赴港求学、工作、生活的青年人组成的浙江旅港青年会,近年来不断丰富两地交流交往形式,为浙港青年携手进步铺设了友谊桥梁。

  文化交流既贯穿于青年交往中,亦为“浙港之桥”增添了色彩。

  回望2016年,浙联会在香港举办了“美丽浙江,欣赏香港”盛大嘉年华活动,饱含浙江元素,集中展示了浙江老字号食品、工艺美术品及文化旅游特色,并配有动漫专场、浙江特色演艺等,向香港市民展现了多元化、多姿多彩的浙江。

  一座“彩虹桥”凝聚“浙港情”。20余年来,浙联会以“爱国爱港,联络乡情,服务乡亲,浙港桥梁”为宗旨,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参与香港各项社会事务,举办各类浙港交流活动,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促进浙港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扩大“同心圆”,2021年浙联会在香港建立10个地区服务中心,通过该平台举办茶话会、交流会、出游活动等,进一步凝聚乡情和周边居民力量,弘扬爱国、爱港、爱乡精神。

  本报作者 项菁/文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岩】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