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我第一时间打开了这部剧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高考结束后,我第一时间打开了这部剧"分享给大家!
文 恺哥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随着2021年高考结束,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陆续出炉,一部电视剧随之登上了热搜——那就是《觉醒年代》。
不得不说,这届高考的作文题,与《觉醒年代》实在太有缘分了:
早在高考前,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就大胆预测:今年高考,一定会有与《觉醒年代》相关的题目;
而在高考后,不少年轻人在第一时间大呼:押中高考作文题目的《觉醒年代》,不愧是yyds(永远的神)!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开始感到好奇了:
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剧,让看过它的年轻人,在读完高考作文题目后,纷纷发出了“这题我会”的感慨?
看过《觉醒年代》的人,
是高考作文的最大赢家?
2021年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一共43集,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主要线索,再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大历史场景。
简单来说,这部剧讲述的,就是“从北大红楼到南湖红船”这段时期,发生在陈独秀、李大钊等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故事。
看完这段介绍,有没有觉得很眼熟?
来,让我们看看今年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还有天津卷的作文题目: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百年征程”、“可为与有为”、“纪念日”、“不忘初心”——这不,完美扣上了《觉醒年代》这部剧的时代背景。
看完考题,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的一位高三语文老师直接表示: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就有很多觉醒的青年,他们在百年建党的历史中,为新中国、为民族做了很大的贡献,这些人物都可以(在高考作文中)直接作为例子来用呀!”
再来看北京卷的作文题目: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以及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目: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在“生逢其时,时不我待”、“理想青年,付诸行动”这些话题面前,《觉醒年代》堪称今年高考作文的素材库——
毕竟这部电视剧,不但讲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共产党成立等重大事件,还刻画了陈独秀、李大钊、陈延年、郭心刚等热血青年的形象,剧中出现的人物、事迹以及大段台词,有不少都可以全文背诵、直接引用,成为高考作文的论据。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这道来自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更是在《觉醒年代》中多次出现:
在剧中,青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写下了这篇《体育之研究》,让当时还只是学生的他崭露头角,受到了陈独秀的青睐,后来又受到《京报》社长邵飘萍的邀请,在新闻学研究会上认识了不少有志之士......
当然了,即使看过《觉醒年代》,考生也只能对剧中的人物与历史事件产生一个大致的印象,如果没有对背后的历史进一步挖掘,也未必能凭此在考场上写出一篇深度好文。
但这些网友一看到高考作文题目,就能马上想起《觉醒年代》,并真情实感地进行安利,也从侧面说明了这部剧是多么深入人心,值得一看。
《觉醒年代》,
为什么能成为年轻人口中的yyds?
撇去高考作文题目不谈,于今年2月开播、3月收官的《觉醒年代》,的确是一部“收视口碑双丰收”的爆款电视剧: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视听大数据(CVB),《觉醒年代》一开播就以1.459%的收视率和5.259%的收视份额,位居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第一名;
而优酷平台的相关数据显示,《觉醒年代》播出期间的弹幕、评论互动量早已超过20万,还受到了年轻人的认可,35岁以下的青年观众占比接近六成。
高中课本上寥寥几页的历史介绍,在剧中得到了生动详实的还原,《觉醒年代》也凭此获得了“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最佳导演等八项奖项提名;在豆瓣上的评分,也从起初的8.3分一路涨到如今的9.3分,成为今年迄今评分最高的国产历史剧。
由于篇幅限制,高中历史课本对此的相关记载只有寥寥几页。/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
整部剧看下来,你就会发现:
不论是鲜活立体的人物,还是紧凑真实的剧情,抑或是独具匠心的运镜,都是让《觉醒年代》这部剧爆火出圈、必不可缺的要素之一。
以人们熟知的人物——鲁迅的出场为例:
在黑白色调的画面中,北洋军阀士兵将犯人押送至街头行刑,旁边围观的群众蜂拥而上,迫不及待地将手上的馒头沾满人血,一边跑回家一边喊着“这是治百病的(人血馒头)呀,我的儿子有救了”——
这个不到5分钟的画面,正是以鲁迅笔下的小说《药》为灵感,化用了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
没有一句旁白、没有任何注释,《觉醒年代》以这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开场,一下将观众拉回了百年前的那条街道,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当时愚昧无知的社会风气,也为鲁迅后来投身新文化运动做足了铺垫。
在《觉醒年代》中,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到北大校长蔡元培,再到鲁迅、胡适以及“守旧派”代表林纾、辜鸿铭,一代文人悉数登场,历史的画卷也就此展开。
难得的是,《觉醒年代》中的多数人物,不再是课本中寥寥几笔的形象,而是变得立体而丰满: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时不时就与胡适来一场“白话文与文言文孰优孰劣”的辩论,却也是在面对民族大义时展现出高风亮节的文人;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总是将自己的收入捐给有需要的人,全然忘记答应过要带孩子吃涮羊肉,只能临时给孩子“科普”吃肉的坏处;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陈独秀,私下里既是一位拿孩子无可奈何的老父亲,也是一位充满幽默感的文人——
剧中有一幕场景,是陈独秀和大家一起包饺子。面对工人葛树贵“您那么大一先生,还亲自包饺子”的感慨,他没有说些谦虚推辞的客套话,反而主动拿自己打趣:
“我还亲自上厕所呢!”
不仅如此,《觉醒年代》对年轻一辈的刻画也深入人心。
满腔热血的陈延年,有着一条极其完整的成长线:
他从一开始的不理解父亲陈独秀、将活青蛙装在父亲的菜里进行恶作剧;到探索新的道路、为了工读互助社与父亲“断绝关系”;再到最后加入共产党、被捕后英勇就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剧中听闻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一夜白头的北大学子郭心刚,其人物原型正是参与五四运动的学生代表之一郭钦光——他是五四运动中牺牲的第一位学生,也将这场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觉醒年代》中,正是几代人不断的反思改进、新旧文化的反复博弈,才让青年们逐渐觉醒,并坚定自己的理想与志向。
正如同为北大学子的许德珩,在纪念郭钦光时所说的话那样:“今日追悼郭君,实无异追悼我们自己。因郭君未了之事业,全凭我们继行其志,做到他现在的地位,方肯罢休。”
那些存在于教材中的文字与历史,就这样通过这些人之口,又一次鲜活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的考点,是他们的一生”
今年爆火的《觉醒年代》,让不少观众都想起了《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跨过鸭绿江》等制作精良、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认可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了解当代年轻人的观剧口味并非难事,网上的各种大数据一看便知;但要让年轻人真正认可、接受一部作品,并对其留下深刻印象,却并非易事。
如果要探讨这些电视剧获得高分的秘诀,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亮点,或许就是:足够用心、足够真实。
在《觉醒年代》的幕后纪录片中,总制片人刘国华表示,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百年前的历史画面,剧组大大小小共布置了近350个主要场景。
往大了说,工作人员通过反复测量、拍照,按照1:1.2的比例复刻了北大红楼;往小了说,剧中出现的任意一张报纸,都是请新闻单位专门用新闻纸来1:1复刻的,光材料费就花了100多万元。
为了呈现一百年前老北京尘土飞扬的状态,剧组还将近300米的水泥地全部垫上了黄土;为了还原位于箭杆胡同的陈独秀住处,剧组将其门口20多米的路全部铺了渣土、黄土以及碎石,还用马车来回压了三天,才压出了车辙印:
“这不仅是一个场景,也是一种隐喻,(在当时)我们不变的车辙,要如何去面对西方的船坚炮利?只有一条路——觉醒。”
在视觉的呈现效果上,剧组使用了版画、蒙太奇等不同手法,力求给观众打造独一无二的观感。
以青年毛泽东的出场为例:
毛泽东抱着新出的《新青年》,在风雨泥泞中逆向而行,一路穿过短短170米的街道,看尽社会百态:街上既有急着收摊的鱼贩,也有骑马冲撞的军阀,还有路边行乞的穷人;在雨中等着被人买走的小女孩,与坐在轿车里吃汉堡的小男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极具电影质感的画面,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不少人在弹幕中直言,看到毛泽东出场,就感受到了他笔下那股“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味道。
在剧中饰演鲁迅的演员曹磊表示,这些极具历史感的场景,赋予了演员极强的信念感,也为表演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拍摄鲁迅在地上写《狂人日记》的那一幕时,那颗眼泪并非剧情需要,而是我发自内心流出来的,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流出来的。"
《觉醒年代》的成功,或许正如豆瓣上的一条高赞评论所言,就是赢在了足够真实。
它将百年前的历史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那些觉醒少年的满腔热血:
“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未必深有体会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注:文中动图出自《觉醒年代》《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