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都“共情”了,他还哭闹不止!

导读: 所谓跟孩子共情就是,用你的语言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和痛苦,让他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 所以有时需要多想想,孩子还只是个孩子,哪怕3岁了,哪怕6岁了,也是个会为了吃和玩具而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你看!我都“共情”了,他还哭闹不止!"分享给大家!

自从看了育儿书之后,大家知道了“共情”这个词?

但在运用时,却发现效果并不是那么好。

比如:昨天一位妈妈说,东西掉到沙发底下之后,女儿总是一个劲儿地哭,非得哭到东西被捡起来为止。

我明明都共情了啊,我说:“掉了东西没关系,我知道你着急捡起来,妈妈帮你解决,不要哭。”

我们常常说要跟孩子共情,并且自以为我已经共情。其实,当孩子因为没有被满足而哭闹时,我们的出发点往往是:赶紧安慰好,不要再哭了。

而不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感受,自然也没能真正共情。

所谓跟孩子共情就是,用你的语言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和痛苦,让他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

比如那位妈妈不明白,为什么我都共情了,她还每次都哭?

亲爱的,孩子心爱的玩具,掉到了沙发底下,她看不见了,怎么会觉得没关系呢?我们知道把沙发挪动一下就会找到。可孩子不知道啊?她怕万一找不回来该怎么办呢?

还有总是哭的这个问题,妈妈那么强大,什么都是“我来解决”,那我柔弱就好了。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的共情是,抱抱孩子,并且说出她的感受:”宝宝最喜欢的玩具掉了,你怕再也找不见了是吧?别怕,咱一起想想办法,把跟你捉迷藏的玩具找出来怎么样?“

当时在学心理学的时候,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举了很多例子,来让我们了解共情和同情,以及不痛不痒的安慰的区别。

那么具体到跟孩子的沟通上,咱怎么共情呢?

1. 肢体语言用起来

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可以抱抱他,亲亲他,这些非言语行为,有时候不仅比言语表达更简便而有效,让孩子感知你的认同和理解,同时还不会干扰孩子的持续表达。

2. 不是从赶紧止哭的角度,而是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

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赶紧止哭,那就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些不痛不痒的,甚至居高临下的安慰,孩子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哭的更凶。

3. 先动怒,后共情,效果不会太好

孩子一哭,我们就烦,哄了两句止不住,接着就动怒。发完火,后悔了,再想共情,效果就差了。

所以有时需要多想想,孩子还只是个孩子,哪怕3岁了,哪怕6岁了,也是个会为了吃和玩具而哭的孩子,那么我们就不会期待那么高,因不符合期待而动怒了。

4. 共情不是孩子一哭,立马就得开始的事儿

孩子有时候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多待一会儿,他暂时不需要我们来共情时,可以等待一下。

就好比,我们安慰一个痛哭的人时,最恰当的做法不是”好了,别哭啦~“,”这么大人了还哭,羞不羞?“,而是”想哭就哭一会儿吧。“

5. 让孩子认识情绪

一个有共情力的人,才会有高情商。

还记得马薇薇痛哭时,高晓松是怎么安慰的吗?

马薇薇泣不成声地诉说:“第一季,大家说我过分刻薄,第二季,我变得温婉了,大家说我失去了锋芒,第三季,我开始讲段子,大家说,马薇薇完了,她被金钱裹挟了,综艺化了。第四季,我开始想分享一些个人故事,大家说,马薇薇,你失去了自我,终于到了第五季,我可以好好的崩溃了。”

这时,高晓松忍不住说了一句话:“你那不算什么,我们被骂的比你惨多了。”

好在一直“高情商”的蔡康永迅速制止,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能跟痛苦中的人讲,你那个不痛,我这个才痛。”

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当你痛苦时,需要他安慰时,他总是要证明你的痛苦不算什么,你看我怎样怎样

搞得你痛苦没得到释放,能憋死不说,还得赶紧安慰她。

而要想一个人能够了解别人的情绪,最关键的是从小就能够认知情绪。

那我们可以借助绘本《我的情绪小怪兽》、《各种各样的情绪》等,让孩子了解情绪,这样不但能够自我管理情绪,还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为情商的培养打下基础。

所以,我们总是挂在嘴边的”共情“你真正了解了吗?

妈妈 玩具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