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出息

导读: 在这部纪录片中,BBC选取了14位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以每7年为跨度,拍摄他们的真实人生。 这位不满20岁的少年,是全世界历史上第二位美网青少年双冠王、中国大陆首位大满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没出息"分享给大家!

文丨余音淼

01

英国BBC曾经拍摄过一部《人生七年》的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中,BBC选取了14位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以每7年为跨度,拍摄他们的真实人生。

这些孩子,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工人家庭,也有的来自上层社会。不同的家庭背景,他们的成长轨迹也不同。

当富人阶级的三兄弟读着《金融报》、《观察家》,计划着未来进入牛津剑桥的时候,贫民窟出生的孩子则梦想着能够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或者当驯马师赚钱。

成年之后,除了一位乡村小子因为读书改变了命运之外,没有一个孩子实现了阶层跨越。

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当着律师、电视制作人,过着精英阶层的生活

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辍学、早婚、多子、失业,领着政府救济金在潦倒中度日。

现实一如导演最初的预判: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02

1999年出生的吴易昺,被称为中国男网的未来。

这位不满20岁的少年,是全世界历史上第二位美网青少年双冠王、中国大陆首位大满贯青少年组男单冠军,他还在2019年亚运会上收获了男单银牌。

吴易昺4岁时,父母为了帮助他减肥,送他去学网球。

在别的小朋友孩子幼儿园里捏泥巴时,他对网球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兴趣和天赋。

为了进一步挖掘他的潜能,家境比较殷实的父母为他找来专门的网球教练,指导他训练。

随着吴易昺水平的不断提高,他开始在各种各样的少儿比赛中崭露头角,最终在8岁时被浙江省网球集训队破格录取。

吴易昺小学时,网球训练时间与学习时间产生了冲突。被他称为“定海神针”的妈妈,不顾家人反对,决定采用半天上学半天训练的模式培养吴易昺。

做出决定后,在私企上班的妈妈,统筹调度全家为吴易昺服务。

曾是省队拳击运动员的爸爸负责提供经济支持,外公外婆负责孩子的营养、饮食、睡眠管理。

除此之外,吴易昺的妈妈为了了解国际形势,开始自学英文,为了能跟随儿子的脚步,开始翻阅大量的专业资料,成为一个“网球通”。

吴易昺的妈妈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为了培养吴易昺,花费已经超过百万。

财力、魄力、全方位的支持,是吴易昺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倘若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私教可能是阻挡吴易昺学习网球的第一道门槛;

倘若没有妈妈杀伐果决的魄力,常规的学习模式会是阻碍吴易昺更进一步的拦路虎;

倘若没有全家人无条件的支持,吴易昺是否能够走上专业运动员的道路还有待商榷。

父母的努力,让孩子大放光芒有了可能。

主持人李湘曾在综艺节目中晒出女儿王诗龄的课程表:除了正常文化课之外,周一周五要学钢琴,周二织毛衣,周三上瑜伽,还有国际象棋、书法、油画、大提琴……

有网友说,孩子负担过重,童年没有快乐。

但除了钢琴之外,所有的兴趣课都是王诗龄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

对孩子而言,并不是在田野里捉迷藏玩泥巴就是快乐,能够弹奏一曲优美的钢琴曲、写一幅飘逸的书法作品也可以收获成就感满满的喜悦。

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可以毫无负担的支持孩子追逐自己的兴趣。

孩子们想去田野里感受春天的气息,也想去丹麦亲眼看看童话里的美人鱼;他们想在天文台里仰望浩瀚的宇宙,也想去北极看看绚烂的极光。

只是作为父母,我们无力满足孩子所有童年的幻想。

在优渥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王诗龄,也远比同龄人优秀。

她曾作为最小的参展者,携三幅书法美术作品参加第二届百位名人书画展,作品更是现场估价超过十万元。

她创作的圣诞海报曾被学校官网选中展出,还曾获得国际象棋比赛少年组的银牌,和李云迪同台演奏钢琴……

有网友说,我好像这辈子也比不过这个孩子。

也有网友说,这不是孩子的差距,是家庭的差距,是“我们”的差距。

03

综艺节目《极限挑战》曾经做过一个游戏,为学生重新划定起跑线。

他们走进一所学校,让所有的高三学生在操场上站成一排。

接着,他们依次提出六个问题,若学生答案是肯定的,则向前六步跨越到下一条线,否则就原地不动。

这六个问题依次是:

父母双方是否都接受过大学教育?

父母是否有能力支持你学特长,一直坚持到现在?

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家教?

18岁前是否有出国经历?

父母是否承诺过你出国?

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一直在亲友面前夸耀你?

六个问题结束后,原先站成一排的同学已经前后不一。有的人一路向前,也有的人一直待在原点。

节目组说,你们之所以站在这条起跑线上,和你们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多大关系。现在的起点,是父母努力创造的结果。

成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争取,但无可否认的是很多差距早已在父母一代就已经拉开。

去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一段话: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当有人为了一席学位苦苦挣扎的时候,归国的李一诺已经决定为孩子自办学校;

当有人还在课本里学习abc的时候,5岁的孩子英文读本年阅读量已经超过500。

家境良好,成功是理所当然。家境不好,成功是"万里挑一"。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

04

郑琼导演曾经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叫作《出路》。

她从2009年到2019年,用了六年多的时间跟拍了来自三个不同背景的孩子的人生轨迹。

2009年,家住窑洞的马百娟,12岁刚上二年级,她坐在黄土包上渴望着以后可以去北京上大学,然后打工每个月挣1000元钱给家里买面。

湖北咸宁的高三少年徐佳,因为父亲“爬,也要供孩子上学”的临终遗言,正第三次选择复读。对他而言,哪怕身体冒汗、手发抖,顶着轻生的念头也要继续读书,因为这是改变他命运的唯一途径。

而此时,17岁刚刚从美院附中退学的女孩袁晗寒,正在房前有竹子、屋后有泳池的别墅里优哉游哉。对她而言,最大的敌人便是无聊。她说:“我没有想过以后做哪一个阶层的人,不会饿死就行了,而没有人会饿死。”

随后几年,读到三年级便辍学的马百娟早早地嫁人生子,考入湖北工业大学的徐佳则找了一份工作,存钱结了婚,修理了老家的房子,还给妈妈开了个小卖部。

退学之后的袁晗寒,周游了欧洲各国,最终进入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读书,还回国注册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徐佳是大多数普通人的代表,他们靠知识改变命运,通过高考找到出路,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他们用终生奋斗,就是为了让孩子过上袁晗寒一样的生活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

邓超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从来不会给儿子报补习班,比起输在起跑线上,他更愿意让孩子彻底享受童年。

李嘉欣也说过,不赞成给孩子报过多辅导班。相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她,常常带着儿子满世界游玩。如今,她6岁的儿子已经能够简单掌握包括中英文在内的西班牙文、意大利文以及法文等6国语言。

对他们而言,他们从不考虑孩子是否赢在起跑线,因为他们有底气给孩子的各种人生包圆。

都生在终点线了,何必在乎起跑线的输赢。

看到这里,你还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

如果你没有雄厚的财力,你的孩子更可能选择安稳一生,因为生活不允许他们失败;

如果你没有大的格局,你的孩子可能一生坐井观天,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外面的天空;

如果你没有终生学习的觉悟,你的孩子也可能会固步自封,因为他们觉得得过且过的生活也行。

我们或许达不到至高的成就,但请给孩子们一个较高的起点。

不要让孩子用一生的努力,去弥补你和别人的差距。

努力吧,父母!

*作者:余音淼。工科硕士,教育界的职场妈妈。有几分侠气,些许温柔,愿意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和你一起把生活过的有情有义。

爸爸 妈妈 学校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