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婚,孩子最无辜,如何做才能减少影响和伤害?

导读: 今天这篇文,果仁妈想探讨下,如果父母决定离婚,如何做才能尽量降低对孩子的伤害和影响呢?让孩子不受伤地接受父母离婚的真相,从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功课,需要父母在很多方面与孩子共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父母离婚,孩子最无辜,如何做才能减少影响和伤害?"分享给大家!

前段时间,有个小女孩陪爸妈去民政局办离婚的新闻,登上了热搜。

微博截图

作为一个妈妈,看到这段视频,就立刻湿了眼,太心疼这个小女孩了。她此刻一定很害怕,害怕爸妈分开后她怎么办,害怕父母分开后生活的巨变;一定也很孤独,像被世界丢弃了一样,等待父母一进一出间家的破碎。

毋庸置疑,离婚对孩子一定会产生影响。我相信,没有哪对父母不希望孩子能在有爱的家庭中长大,但婚姻如果真的走不下去了,“凑合过”孩子真的能幸福吗?未必。

今天这篇文,果仁妈想探讨下,如果父母决定离婚,如何做才能尽量降低对孩子的伤害和影响呢?在离婚率持续走高的当下,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关注和深思。

要直接告诉孩子离婚的真相吗?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如果决定离婚,要直接告诉孩子吗?

我跟身边的不少朋友都聊过这个话题。有人觉得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告诉TA,有人觉得等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再说清楚也不迟,也有人选择隐瞒,在孩子面前绝口不提这件事......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一旦离婚已成事实,孩子迟早都要面对。而且很多时候,孩子开始“面对”父母要分开的那个时机,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早很多。

图片来自@Kelly ,

因为从小婴儿开始,孩子就已经学会观察父母的表情,通过父母细微的表情变化,来判断自己此刻是否处于安全的保护之下、是否能获得全身心的陪伴等等[1~3]。

等他们长大后,哪怕听不懂父母争执的内容父母离婚孩子可以共同抚养权,哪怕看起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那些敌意和对抗,都会被他们察觉和吸收。

我女儿还不到三岁时,就会在爸爸妈妈争吵时仔细观察,然后一边重复我说过的单个词语,一边挥舞胳膊制止爸爸继续。是的,尽管她还无法判断谁是谁非,却已经懂得要调解争吵。

朋友说,自己和丈夫冷战,哪怕在儿子面前表现得和往常无异,甚至双方还刻意表现得温和有礼,但儿子依然会知道,还会变得小心翼翼,比平时更懂事。

她问儿子为什么会知道,孩子说:“我就能感觉到,你和爸爸不一样了。”

图片来自@ ,

所以你看,无论离婚之初有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有没有让孩子目睹你们的反目,孩子其实都可能会知道你们已经分开,甚至远比你想象中还要早。

与其讨论要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不如来思考——如何跟孩子沟通、争取孩子的理解,以及如何陪伴孩子,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接受离婚的真相

不只是孩子的功课

电视剧《完美伴侣》中高圆圆、张鲁一扮演的夫妻,郑重其事地将离婚证拿给女儿看,特意指出:离婚证上只有爸爸妈妈的名字,这说明离婚只是爸爸和妈妈分开,而不是父母和孩子分开。

图片来自电视剧《完美伴侣》视频截图

我猜想,热搜中带孩子去民政局离婚的父母,也有这层意思。

让孩子不受伤地接受父母离婚的真相,从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功课,需要父母在很多方面与孩子共同努力,包括但不限于:

1、如何跟孩子讨论离婚的原因?

对于父母离婚,孩子最大的疑问往往在于“你们为什么要离婚?”,年纪较小的孩子可能还会疑惑“是不是因为我表现不好,父母才离婚?”。

因此,在孩子得知真相后,第一时间和孩子坦诚、认真地谈论离婚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离婚的理由通常很复杂,不必让孩子知道所有细节,可以选择孩子能听懂的、相对直观的理由告知孩子。比如,父母对各自工作的计划不同,需要单独努力打拼;父母对家庭未来的想法不同,无法再继续携手走下去;又或者,父母不再相爱了,生活在一起很辛苦父母离婚孩子可以共同抚养权_父母离婚,孩子最无辜,如何做才能减少影响和伤害?,但因为有你,父母还是亲人等。

无论以何种原因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是不应该让孩子觉得“父目离婚是我做错了什么”。因为离婚本身,就不应该被认为是“错误”,它只是人生当下阶段的一种选择,就像有人说,结婚和离婚,都是为了幸福。

图片来自@Eriv Ward,

2、双方以及孩子如何协商离婚后的抚养方案?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归谁,是很多夫妻争执的关键。有人为了孩子好,孩子必须跟着妈妈/爸爸,不征求孩子意见;有人看似征求孩子意见,问孩子“你愿意跟着谁?”,实际上却是为了用孩子的选择作为砝码,与对方“战斗”。

这个问题我也面对过,庆幸当时我和先生观点一致——无论多想争取孩子抚养权,一切决定要以孩子的利益为大。

因为女儿还小,在试探着用讲故事的方式聊起这个话题时,她的答案一直是“家里谁也不能少”。说实话,这个答案让我们十分心疼。

但冷静下来后,我们还是细致地分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爱和陪伴,又客观分析了双方能匹配孩子这些需要的程度,最终做出了决定。我们无法确保这个决定会如何影响女儿的未来,但我们努力做出了当下的最优选。

我想如果孩子更大些,可以多听听取孩子的意见,但依然要以“孩子的利益最大”为原则,来做决定。

因为有时候孩子的选择,可能并非本意,而是带着我们想不到的爱和体谅。我见过一个孩子,她主动选择和爸爸生活,原因是“妈妈工作累,赚钱不多,我跟着爸爸,妈妈轻松点,而且我心里绝对不会忘了妈妈”。

图片来自@ Chase,

3、离婚后双方如何评价和面对彼此?

哪怕离婚时夫妻对彼此恨之入骨,但在孩子面前,最好不要贬低、攻击曾经的伴侣,因为这会让孩子变成“夹心人”。为对方保留一份“体面”,这不仅是对曾经共同走过的时光、对我们自己选择的尊重,更是对孩子的保护。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天然的、本能的,如果不断接收“是爸爸辜负了我们”、“是妈妈伤害了我们”的观点,会让孩子十分痛苦:

《人世间》周蓉女儿玥玥在父母离婚后,对父母都有怨恨

4、双方离婚后生活状态如何?

青蛙公主谷爱凌让我们看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阳光洒脱、光芒万丈。这和她母亲离婚后的生活态度有很大关系——

是每天自怨自艾,还是将离婚当成新的开始?是哀叹遇人不淑,自暴自弃地躺平,还是抱持希望、努力前行,把挫折当成历练?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知乎上有不少类似“单亲家庭的你,过得怎么样”的问题,有不少网友表示,单亲家庭对自己的个性、感情观、生活态度等没有太大影响,父母离婚后自己甚至过得更好了。

我仔细看了他们的描述,发现一些共同点: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客观、全面的看待婚姻和家庭。它们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依然是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如果能拥有、经营一段美好的感情、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么应该倍加珍惜,如果不能,那也不要因此否定自己,因为人生还有很多面可以发光。

图片来自@ ,

尽量降低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这一点或许最重要

“如何尽量降低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大概是父母们最最关心的话题,相关的文章和观点也很多。

比如,离婚后父母给孩子加倍关爱,尤其是无法常伴身边的一方;比如,父母离婚后要在孩子面前呈现出和谐的相处状态;比如,努力不改变孩子之前的生活环境和方式,避免孩子面对太多“变数”等等。

这些观点都很有用,但我依然忍不住思考,这些究竟是不是孩子面对“父母离婚”时,最需要的东西?

“离婚”对孩子带来的短期伤害,其实无法避免,而说不想让离婚影响孩子时,归根结底,其实是不想孩子因为“离婚”受到长期影响,比如影响三观、学业和未来发展、婚姻家庭等。

而从这个“长期”角度看,孩子最需要的应该是安全感和归属感。

面对父母分开,孩子的归属感会遭到很大破坏。原本,完整的家庭可以成为他/她的“托底”,可现在家庭离散,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自己应该何去何从?会不会成为父母的负累?等等。

这种想法会削弱孩子的安全感,甚至让孩子自责——是不是“多出来”的这个自己,导致了现在这样的坏局面?

图片来自@ ,

所以,想真正降低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需要最大程度地将孩子的人生,和“父母离婚”这个可能破坏孩子归属感、安全感的事实“剥离”开来,才能让孩子在自己的生命中自由生长。这需要从因到果全面考量,总结起来就是:

1、用孩子能听懂的所有方式,反复、清楚、全面地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绝不是孩子的错”;

2、用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让孩子明白“离婚不是失败,只是一种生活的选择”;

3、用和离婚前等同的爱让孩子体会“父母分开,但亲子之间的爱依然还在”;

3、表达对孩子的依恋、肯定和支持,让孩子体会到“我绝不是父母的负累,离婚前不是,离婚后也不是,我是他们幸福的来源”;

4、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感情的期待,让孩子感受“父母离婚”并不代表自己的感情可能遭遇失败。

总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有了孩子之后,大多数夫妻做出离婚的决定,我想都是经过审慎思考后的无奈选择。

如果孩子注定要面对这样的事实,身为父母,不妨在面对孩子时,暂时放下对彼此的不满,和孩子一起,努力、积极度过这一段略显艰难的日子。让父母离婚,成为孩子生命中的一个事件,而非事故。

离婚对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离婚要直接告诉孩子吗?

留言区聊聊吧!

今天给大家带来社群福利活动!最高送价值1700元的《纸上美术馆》!只要是童学馆粉丝都能参与哦~~

点击卡片参与抽奖

奖品设置

一等奖:纸上美术馆系列*1,价值1700元

二等奖:孕婴笔记*5,价值99元

三等奖:原创折扇*10,价值29.9元

我们做社群有一段时间啦!群里既有日常交流的答疑解惑,也有高性价比的好物和专享福利等等。

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和我们一起玩~(之前在群里的不用重复进啦)

长按添加小助手,享受社群专属福利

策划/作者/编辑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4岁男孩的妈妈,带娃不走寻常路

参考文献丨[1] Mary C. , F. and Mary D. .Child [M].Wiley.Vol. 48, No. 1 (Mar., 1977), pp:182-194.

[2] Arias D, Peña M. - Face-to-Face : The Value of - and [J]. . 2016;49(4):217-227.

[3] Beebe, Info, .- Face-to-Face and Risk[R]. of the 2020 on 2020 Pages 365–369.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