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带给孩子4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带给孩子4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分享给大家!
“依恋”一词是1969年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提出来的。通俗理解,“依恋”就是指孩子跟妈妈之间建立的一种非常亲密的情感的关系。
母亲是孩子生命里第一位重要人,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0-3岁),母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阶段内,孩子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建立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和别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拥有怎样的社会生活。
心理学家对依恋做了不同种类型的划分。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内部工作认知模式,并会深刻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
下面,我们就以一个常见的孩子的破坏行为为例子,看看妈妈应对方式不同,会对孩子发生怎样不同的影响。
例子如下:
01
安全型依恋
妈妈会这样做: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里,妈妈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很敏感,态度积极,会尊重孩子的发展需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探索空间,并允许孩子犯错;会与孩子有更多互动,与孩子一起做相同的事,为孩子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孩子。
在这种关系里,孩子跟妈妈之间,是非常舒服和自在的一种状态。
对孩子来说,当妈妈在身边,看着自己的时候,他就能做一切的事情。妈妈即使暂时离开,孩子可能会有片刻的焦虑,但是很快就能够去适应新的环境——因为妈妈稳定、持续地接纳孩子,孩子早已将之内化到心中,确信自己是不会被抛弃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适应能力更强,容易与人建立信任的、亲密的关系。同时又能够在亲密关系中保有灵活舒适的界限。
培养孩子安全感有个非常好的小妙招,就是妈妈保证好的情绪状态,多笑着跟孩子说话,笑着抚摸、亲亲、抱抱。这个时候孩子会感受到的是放松、快乐。
02
抗拒型依恋
妈妈会这样做:
在抗拒型依恋关系中,孩子倾向于表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便在妈妈身边,也是没有活力的,少言寡语的,不去探索的。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妈妈。当妈妈离开的时候,孩子的心里会非常不舒服、焦虑,甚至大哭大闹。
而妈妈回来的时候,则既想接近她,又不愿意去接近她,表现出自身一种很矛盾的状态,所以也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抗拒型依恋多数是什么原因造成呢?一方面是妈妈经常人在心不在的陪伴,最重要的还是陪伴的太少。
抗拒型依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教养方式还经常前后不一致。他们也许是在陪孩子,可是大多数时候都错误地“回应”了孩子,且对孩子时而热情时而冷淡。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要么黏住父母,要么哭闹。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焦虑。严重的分离焦虑还可能会使得这些孩子要么过于依赖他人,要么干脆摆出“遗世独立”的姿态,拒绝与他人有长期的、更亲密的关系。
给这类型妈妈的建议就是:好好的陪你的孩子,其实你真正陪他的时间并不多。
妈妈每天只需要抽出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甚至是半个小时的高质量陪伴也是好的,只要是用心在陪孩子就够了。
03
回避型依恋
妈妈会这样做: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依恋关系。你将会影响你的孩子,让孩子的人生完全变了样。此类父母对孩子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
在回避型依恋关系里,孩子很容易跟陌生人亲近。如果陌生人有好的东西,比如他感兴趣的玩具,好吃的东西,他一定会被陌生人带走。
我们见到很多青春期孩子,想要逃离开家庭,轻易被陌生人哄骗,就跟这种依恋模式有关。
有这种依恋类型的家庭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状况:爸爸妈妈总爱吵架,吵架的时候,他们的重心全放在对彼此的攻击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情感状态。
给这类型妈妈的建议是:
04
混合型依恋
妈妈会这样做:
混合型依恋的孩子通常受过父母的严重忽视,或者受到过父母对其身体上的虐待。这些孩子的妈妈通常都患有较重的抑郁症。
除了第一种依恋方式是我们最提倡的以外,抗拒型的依恋和回避型的依恋,大概在人群中各占15%到20%。混合型依恋的母子关系,大概能够占到5%。在这种混合型依恋关系中,既有抗拒,又有回避,还有矛盾的冲突。
这种依恋关系里成长的孩子,对于妈妈的情绪完全没有预见性,也不会预见自己今天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孩子也许今天表现得很乖,但是因为妈妈不高兴,所以他就会被揍一顿;孩子也许今天表现得非常不好,可能抢了别人的东西,但是因为妈妈的状态挺好,竟然原谅了他。
所以,孩子也会随着妈妈的变化,会变得非常的不一致。他会变成一个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人。
给这类型妈妈的建议只有一个,先修复自己。
不管是通过阅读相关心理书籍,还是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或者哪怕只是针对自己的情绪做一些改善的努力,比如听音乐、画画、旅游等,给自己找一些积极的情绪应对方式都是好的改变。
爸爸 妈妈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