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后小孩最在意的事:陪伴的大人会不会陪玩

导读: 黏不黏,其实是一种依附关系发展,在1岁时会达到高峰,一直到1岁半,但有些孩子到3、4岁还是会黏人。 而这些衍生情绪,并非是幼儿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与父母、家人及手足等「依附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3岁后小孩最在意的事:陪伴的大人会不会陪玩"分享给大家!

你的孩子黏人吗?黏不黏,其实是一种依附关系发展,在1岁时会达到高峰,一直到1岁半,但有些孩子到3、4岁还是会黏人。

研究发现,拥有依附安全感长大的宝宝,之后比较快乐、合群、容易信任别人。而矛盾型依附长大的孩子(一离开妈妈就没安全感,什么都退缩不探索),不利于之后的社交发展。

不是讨骂,是讨玩!

很多爸妈都在反应,有时候在教孩子一些规矩,孩子反而更不听话更故意,怎么会这样?孩子怎么会这么喜欢讨打跟讨骂呢?其实是在讨玩,有些心理因素,你们一定要知道。

四个心理发展因素及怎么教,爸妈必懂

第一,争取注意力

孩子如果本来就在争取观众及吸引注意力时,你还在当下去管教,你就中了孩子的计了,他反而变本加厉;

第二,讨玩伴被忽略

孩子长大了,想要讨玩伴,但长时间被忽略及冷落了,所以用捣蛋的方式来告诉你快来陪我玩,很多爸妈遇到这个问题,自己却没发现。

第三,用情绪抗议

孩子在抗议不公平,对于你的管教,心理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或没有台阶下,只好往反方向去。

第四,挑战权威

每个人身体里面,都有冒险基因,孩子也有,所以喜欢挑战比较困难做不到的事。违反家规就是件冒险犯难,很刺激的事

幼儿的基本情绪与社会发展

​刚出生的小婴儿,或许还看不出来,但宝宝2个月~6个月大起,可开展出最基本的情绪表现,包括生气、害怕、悲伤、高兴、惊讶等。

长大些,逐渐也发展出社会性,亦即能辨识他人基本情绪的功能。 2岁起,幼儿则开展出较复杂的衍生情绪,比如说骄傲、尴尬、内疚、害羞等。

而这些衍生情绪,并非是幼儿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与父母、家人及手足等「依附关系」在互动下被加强的。

例如一个2岁孩子,已开始学会从大人眼神、言语中,推估出自我评价的好坏。被称赞好棒!,马上就很得意的给自己拍拍手。

所以幼儿的社会发展性,从基本情绪而来。包括从辨识他人的情绪(外控),进而学会懂得调整自我的情绪(内控)。

因此1岁多至2岁前的孩子,属于「前社会期」。他们并不会隐藏情绪,也会将所有的开心与不开心全都表露无遗。

建立美好的依附关系,3岁后成功社会互动

何帮宝宝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呢?良好的依附关系就是关键。

不好的依附关系,会影响宝宝未来的同侪关系,让孩子在同侪关系的表现发生困难,举例来说,一个冷漠的母亲,她就比较无法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依附关系。

诸多心理学家指出,0~1岁婴幼儿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就是对人的基本信任。

也就是说,父母对宝宝的关心、呵护、照顾等行为,可让孩子生起对母亲(第一个频繁接触的人)产生无比的信任与依赖,进而也容易产生自我信心。相对的,如果依附关系相处不当,后续的同学关系也就会陆续出现问题。

5大游戏,陪孩子玩出社交力

研究证实,与父母互动越多的宝宝,小脑袋瓜会越聪明!当孩子随年龄增长,活动量表现也越来越大时,该如何陪孩子玩,这篇提供几个游戏方法。

1.声音辨识游戏

和孩子互动时,音调多加变化,生气可以低沉,开心可以高昂,让孩子能清楚分辨情绪变化。

2.给予不同的环境刺激

多外出接触大自然、亲子馆,和其他孩子互动。较怕生、适应较长的孩子,爸爸妈妈应从小团体开始,别急着”推”孩子去互动,让孩子多观察,爸爸妈妈从旁讲解。

3.假扮游戏

扮家家酒、角色扮演(亦可从绘本的故事内容中,选择扮演的角色,家长甚至可以选择孩子较易遇到或不喜欢的情境来做扮演,例如:看医生打针、剪头发、看牙医、上幼稚园、去公园玩等)

4.玩比手画脚游戏

这样的游戏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的肢体表情,也可以让孩子不用透过语言,就能了解他人的想法,这对心智解读能力的培养和同理心的建立相当重要。

5.大动作视觉游戏

丢接球、拍气球、踢足球、追泡泡或双手拍泡泡等,有助于社交活动进行时的持久。

#最重要的还是家长多陪伴拥抱,多观察孩子、跟孩子互动!别因为想培养孩子早点独立,学龄前就积极减少拥抱和陪伴唷!

爸爸 妈妈 母亲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