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迪欧新款惊喜演绎老款车的新改变,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要求!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蒙迪欧新款惊喜演绎老款车的新改变,更符合年轻消费者的要求!"分享给大家!
正反双方的观点都非常鲜明。而最后这一点——对价值观不认同,或者说是对电影中的 " 爱国主义 "" 民族主义 " 反感——才是这场 " 饭圈撕裂 " 的导火索。
短短 7 天,关于《流浪地球》的讨论已经突破了 " 硬科幻还是灾难片 " 的范畴,逐渐走上了一个新的方向:政治正确、道德绑架、战狼精神。
除了网友之间的割裂,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民日报》在评论文章《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国人》无疑将民族主义推向了高潮,它突出了 " 流浪地球 " 的中国特色:" 在拯救地球这个经典到甚至有些烂俗的母题上,欧美人的思路往往是派出探险队寻找新家园,而《流浪地球》则体现出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老传统——对生活了 300 万年的‘祖宅’不离不弃 "," 中国科幻的内核一直有别于欧美科幻,《流浪地球》体现的是一种将全人类团结在一起 " 集中力量办大事 " 的理念。因此,虽然《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国科幻电影,但丝毫没有刻意凸显中国的地位,恰恰相反,电影弱化了中国人的身份,将整个人类当做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是其区别于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之处,而‘天下大同’也是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一个共识和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
与之对比,《纽约时报》在《:中国电影业加入 " 太空竞赛 "》一文中的评价更加中立:" 与《红海行动》和两部英雄痛打西方恶棍的兰博式《战狼》不同,《流浪地球》并不带有沙文主义色彩,尽管该片中也有《战狼》系列的主角吴京。"
《新京报》下面的一个公众号 " 沸腾 " 在《虽好,但 " 降维打击 " 了原著的价值观》一文中,作者宋金波指出,改编之后的《流浪地球》在其内核上其实是 " 反刘慈欣 " 的:" 在原著中,角色的种族、国家属性被淡化。原著中,主人公娶了一位日本妻子,而最后,由于不信任联合政府而产生的叛军,以及被处死的五千名地球派,都直指人性的弱点,也是对人性之恶的无情拷问。由此可见,原著是在努力做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尺度上进行叙事。而在电影中,叙事的视角和情感被拉回到 " 国族荣辱 " 的层面,通过黑化其他国家小分队的形象来反衬主角的英雄主义。"
公众号" 枪稿 "则认为:" 在齐声赞美《流浪地球》的同时,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以检索恶评并加以批斗为职责的红卫兵。上至权威媒体,下到私人公号,媒体和宣发的日趋同化,让中国电影批评仿佛只允许有一种声音。只有‘正确’,没有理性,这就像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根本上是按照‘虽远必诛’的逻辑进行普及的,只是为了激发‘战狼情绪’和民族主义狂热 "," 和《战狼 2》相似的是,很多人也被感动,然而这感动的原因并不是来自电影剧作本身的感染力,而是一种荣誉感,是那种中国式集体主义所常年灌输的东西 "。
隐藏在价值观对峙背后的,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和现象——
否定我的五星好评 = 拿我的真情实感喂了狗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给豆瓣刷低分的人不会因为为其他电影打分急眼?
这里提供两个思路:
和同类平台比,猫眼的评分普遍偏高。比如《流浪地球》在猫眼的评分高达 9.3,《战狼 2》高达 9.7。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对豆瓣的 " 着急上火 ",其实还是对其权威性的认可。
和非同类打分平台比(比如大众点评、淘宝京东),因为被评价的对象背后映射的内容不同,相比餐厅、酒吧、商城或生活用品等等,豆瓣汇集的是人们对于影视文学作品的评价,它体现了个人爱好,以及个人品味和价值取向,是带有个体情感的、主观的 " 内容产品 "。当《流浪地球》中的好评被否定时,就相当于否定了一个人心中的 " 佳作 ",等于否定了他 / 她的价值观,换句不好听的话,这是 " 拿我的真情实感喂了狗 "。
为什么是豆瓣,为什么老是豆瓣?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老是豆瓣?
" 碰瓷豆瓣 " 已经成为这一两年来中国电影圈形成的一股 " 风气 "。从毕志飞到《战狼 2》,总有一些群体以各种理由甩锅豆瓣。对豆瓣的声讨也非常有规律性,是以一种政治运动的口吻进行讨伐攻击。
而此次《流浪地球》粉丝大战豆瓣的内核,其实是大众趣味和豆瓣主流用户的价值观冲突。
这虽然不是豆瓣第一次激怒大众,但却再一次揭示了豆瓣长此以往 " 脱离群众、脱离大众趣味 " 的状态。豆瓣用户的普遍观影品味让许多人,或者说大众审美遭到鄙视,这一点早在《战狼 2》就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观察者网发表的《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就写道:" 在以‘豆瓣’为代表的社区,一批疑似具有某种应激创伤障碍的群体,以近似集体无意识的方式,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站在西方教科书的立场上,以近似原教旨主义的虔诚和狂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不允许、不可以、不要想;现实中不能做,电影中不能拍,科幻里不要想。‘想都不要想’‘想都不应该想’,就是这批回答的基本共性。"
它甚至还给批评者打了一个标签,称《流浪地球》的批判者相当程度上严格的扮演着原著中叛军的角色。
而实际上,由于豆瓣的 " 用户画像 " 比较特殊,可以说,他们绝非大多数,这意味着,这种用户画像并不能代表中国普遍观众的欣赏水平、品味和观影感受,更无法代表某个影视作品的精准受众的审美趣味。
在多年的发展中,豆瓣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这与涵盖尽可能多的群体样本有直接冲突。这就造成了一种既尴尬又难以改变的现状:人们依赖豆瓣,但不同意就与之对立。
" 枪稿 " 作者杨时旸曾在《到底是什么人想干掉豆瓣》中写道:" 无论电影、电视剧抑或书籍,几乎所有文化精神产品在豆瓣的评分都被媒体广泛引用;某种程度上说,相较而言,豆瓣的评分已经成为了国内唯一值得公众信赖的出处。" 这个时代,少有人再愿意做一个提供外部价值,却不怎么赚钱的项目。与豆瓣打分一体两面的,就是它的 " 穷酸感 "。
与豆瓣对峙将会是大众唯一的选择吗?那些攻击豆瓣主流用户群体价值观的用户,可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 " 豆瓣 ",这将是整起口水战中,唯一能够产生正向价值的可能。
最后一点忠告:理性爱国,文化自信。
感谢虎嗅首席评论员伯通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