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哪里是关中平原?

导读: 因为地处潼关以西、宝鸡以东的平原地带,所以人们叫她关中平原或关中盆地,是由断层陷落地带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构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究竟哪里是关中平原?"分享给大家!

究竟哪里是关中平原

铺开中国地图,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关中平原位于中国现有版图的中部,几乎处在圆心上。因此测量中国大地坐标的原点在这里,测量时间的原子钟也在这里,这里是中国时间和空间的原始点。

要想了解地处“大地原点”上的关中平原,自然要从“关中”这个名称开始。“关中”这个称谓,最早始于战国时期。由于这块土地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水草丰美,是原始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那个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年代,为了防备敌国的进攻和进攻敌国,在我们居住的这片属于秦国的土地的四周,西面设有大散关,东面设有函谷关,南面设有武关,北面设有萧关,所以把围拢在这四关之中的地方就称作“关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关两座)。《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等都是对“关中”一词的最早记载。

因为地处潼关以西、宝鸡以东的平原地带,所以人们叫她关中平原或关中盆地,是由断层陷落地带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和渭河谷地及渭河丘陵一起构成渭河盆地,居晋陕盆地带的南部。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横贯陕西的秦岭和渭北北山山系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东部最宽达100公里,西安附近约75公里,眉县一带仅20公里,至宝鸡逐渐闭合成峡谷。因在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称“秦中”之说,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人们比较生疏的“北山”。在因毛泽东诗词而闻名天下的现今宁夏泾源县的六盘山,其余脉向南延伸到陇县和宝鸡西部,称为陇山,向东的一支延伸到千阳、凤翔、岐山、永寿,与北山相连接。而“北山”则泛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灰岩为主的石质山丘。北山山系分为南北两列,北列为低山丘陵,主要峰岭有凤翔县的老爷岭、永寿县和麟游县之间的永寿梁、旬邑县的石门山、宜君县的庙山、韩城市的大岭等;南列丘陵山地自西向东有岐山县的岐山、东崛山,扶风县的瓦罐岭,乾县的梁山,礼泉县的五峰山、九嵕山,泾阳县的北仲山、嵯峨山,富平县的将军山、金粟山,蒲城县的尧山,合阳县的梁山等,两列山地之间分布着宽20~30公里的黄土台原,这就是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分界岭。

关中因四面高山环绕,所以地势险要。南面有秦岭连绵,隔绝南北;北面有北山山系,阻隔了西安与北方的交通;东面有崤山纵列,作为西安的屏障;西面有汧山、陇山相接,抵挡了西北面少数民族的侵扰。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关中守军只要坚守四面山岭间的关隘,敌人是难以攻入关中的。因此古人谓关中“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这也成为不少帝王选择在关中建都的原因。

那关中平原为何又叫渭河平原呢,这就不能不说说渭河了。

作为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就很雄奇,她虽然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但这里竟是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西端两大地质构造的交汇带,又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连接处,由此看来,渭河也是出身“豪门”。

渭河从发源地一路向东,流经甘肃、宁夏和陕西三省,全长818公里,在陕境内502公里,流域面积6.71万平方公里,占我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难怪她能够创造出这么壮美的一片平原,成为关中的“母亲河”,最终也使自己汇入黄河而归于大海。

由于是她冲积而成的平原,所以关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加之她曾是春秋战国时的秦国故地,东西长度有720多里,陕西人就号称她为“八百里秦川”。

渭河确实是陕西的生命河,是关中的母亲河,因为在她的陕西流域里,居住着2500万以上的三秦儿女,他们又耕耘着全省56%达3.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贡献着65%的国民生产总值。

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

提起“天府之国”,人们自然想到一个地方,那就是四川盆地或成都平原,如果说与陕西还能扯上什么关系的话,可能就是秦国的李冰父子建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虽然说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指向,而且多年来是唯一指向,但在讲述关中平原的历史时,我们必须指出,因为有了关中平原,历史上才出现了“天府之国”这个词,换句话说,关中平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

在关中,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历史上曾经以水草丰美而著称并被誉为关中平原的“母亲河”。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与秦岭也功不可没,秦岭的北麓发源了6条河流,所以,关中自古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水热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种植,是中国原始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从战国时起关中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公元前338年,苏秦到秦国游说秦惠王时就称秦国的关中是“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前汉书》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关中平原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46年秦开郑国渠,引泾水注入洛河,全长125公里,灌溉面积280万亩。汉武帝又开白公渠引泾水入渭。在此以前沿秦岭北麓还有从长安(今西安)引渭入黄的漕渠,既是水运航道,又有灌溉之利。后经历代扩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历史上著名的产粮区。

早在《尚书·禹贡》中,把关中的黄壤土,就定为上上等,即是最适宜种植农产品的土地。经过周、秦、汉三朝的开发,以及秦、汉政府在关中大力兴修水利,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支援了关中都城的经济。西汉时,关中已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粟米的储备,牲畜的数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司马迁的《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意思是说,关中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的十分之三,但却拥有全国十分之六的财富。这充分显示了关中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地位。

所以,那时的八百里秦川又称为“八百里米粮川”。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我国至少有7个地方曾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这就是:陕西的关中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山西的汾河盆地,北京所在的华北北部,太湖平原,福建闽中地区以及沈阳一带。除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外,其余5个地方只是个别典籍作为个例或在个别时期称其为“天府之国”,基本都是昙花一现,所以相当多的人并不知道。就是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虽然秦汉时期就有了“天府之国”的桂冠,在文字记载上比成都平原早了800多年,但五代以后,关中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战乱不止,经济凋敝,元气大伤,“天府之国”已名实相悖。倒是成都平原后来居上,“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保持至今。

明清时期,即使偶尔被人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大概也只是追忆了,因为就连生活在关中的人,也不知道脚下曾经是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

千年文明荣耀着中华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的摇篮又在渭河流域,也就是关中地区。

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可知,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关中地区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炎帝和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炎黄的华夏族在秦朝以后称为秦人,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他们身上流淌的血液和种植的文化基因造就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

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是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这里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这里是大禹治水的地方;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这里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等等。

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也许由于春的妩媚,夏的热烈,秋的爽朗,冬的寒冷,才造就了关中平原多彩的历史,使她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安政治中心地位前后长达一千一百多年,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中华古代首要政治中心。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中都极其罕见。

可以这样说,因为有了炎黄,中华民族才血脉相连生生不息;因为有了周朝,我们开启了礼仪之邦的旅程;因为有了秦朝,我们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石;因为有了汉朝,我们有了大汉雄风般的豪迈基因;因为有了唐朝,我们谱写了倾倒世界的绝代风华……

关中,有说不完的英雄壮歌;关中,有道不尽的风花雪月;关中,有随处可见的秦砖汉瓦;关中,有朗诵不尽的诗歌华章;关中,有72座帝王陵编织成的“东方帝王谷”;关中,每一寸土地上都承载着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成长。

所有这些,不仅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关中渗入血液里的最辉煌的荣耀,哪怕遗失了“天府之国”的桂冠,还把这份远去的荣耀当做宝贝揣在怀里,暖和着,抚摸着,回味着……

峡谷 陕西 成都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