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人工智能”进入高考作文题 从熟悉的话题中展开思辨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互联网、人工智能”进入高考作文题 从熟悉的话题中展开思辨"分享给大家!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6月7日,湖北高考作文题一公布,许多人感觉有些眼熟。的确,“互联网、人工智能”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的几位湖北名师认为,这是反映时代生活的热点话题,审题基本没有障碍,有很强的思辨性。
“接地气”“见深度”
“青少年思维敏捷,热爱创新,正以最大的热情拥抱新时代,所以,以‘人工智能’为出发点的作文试题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继续促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提高思维品质,助力于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宜昌市夷陵中学高级教师、夷陵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陈芙蓉认为,今年的作文题目释放出明显的信号:学生要有开阔的视野,要和现实社会亲密接触,亲身感知社会的变化,才能更有思维的深度。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高中正高级教师黄厚福点评该作文题“切合学生的生活情境,考生有话可说”。材料中有三个核心概念“技术”“问题”“答案”,落脚点则是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互联网、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它,“君子役物而不役于物”;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很多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观念的问题,是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的,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没有现成答案。
宜昌市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刘峻岭认为,今年的湖北高考作文题“接地气”“见深度”。“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是我们当代生活的显著特征之一,考生当然不能置身于时代之外,更能唤起他们的内在感受和表达激情。他说,这一话题考生非常熟悉,开放性很强,几乎没有审题障碍,但考生要写得深入透彻并不容易。
立足教材 高度关联
去年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是:“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几位老师都提到,今年的湖北高考作文题和这一题目有着逻辑上的延续与深化。
黄冈中学语文教师黄姣认为,思辨类写作——“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考查的重心倾向于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强调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融合独立思考与问题剖析的能力,体现出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价值取向。
从这几年的作文题目来看,高考都立足于教材。
刘峻岭老师说,探究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考查科学精神均有明确的要求,教材编写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如必修下第三单元人文主题为“探索与创新”,必修下第四单元为语文学习活动“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选择性必修下第四单元人文主题为“热爱科学、科学探索”,这也契合高考命题中“引导教学”功能的落实。
黄厚福老师也认为,本题的难点是考生积累的素材。不少考生除了自身解决问题的经历,也许很难有典型的素材储备。“但如果能联想到教材内容,也能迎刃而解。”袁隆平敢于向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走进稻田,用事实回答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新纪元;屠呦呦在最艰难的时候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提炼出青蒿素,解决了疟疾的问题;焦裕禄凭着一股革命精神,走家串户,深入田间,解决了兰考的风沙灾害。“教材是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