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科技至高至要:用最小的种子“种出”农业强国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种业科技至高至要:用最小的种子“种出”农业强国"分享给大家!
春节脚步远去,春也随之重回华夏大地,全国各地即将开启一年一度的“春耕模式”。
所谓“农以种为先”,在现代科技农业的视角下,种子被视为农业的“芯片”。这颗“中国芯”对于中国农业、乃至数亿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绝对性的基石作用。
那么,对于最对“中国胃”的“中国粮”而言,我国的种业技术发展到怎样的一个阶段?“中国种”又是怎样“以小博大”、牢牢夯实我国的粮食安全根基,并且持续助力建设农业强国的呢?这些对于不少远离农业、农田和农民的城市“打工人”和已经成为市场消费主力的90后、00后年轻人而言,却是十分陌生的。
握紧“当家种” 农业技术助力打造“科技春耕图”
种资资源收集与保护、突破品种选育、前沿育种技术研发……我国现代种业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
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用种总体供应充足,在海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大国家级育种基地,96个制种大县和12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业已组成供种保障的“国家队”。起到保障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几乎做到了“中国粮”主要只选“中国种”。
事实上,为了培育出更多品质优良的种子,“国家队”一直都没有停止加快育种技术的创新。近年来,我国加快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研发应用关键技术,开展全国优质米种联合攻关,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米种。而正是对“当家种”的持续守牢紧握,一方面可以源源不断将优良品种送上餐桌;另一方面也助力农民提高了种植收益。
就天眼查大数据显示,在近十年的时间内,我国与种子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多年来呈现上升态势,复合增长率达到28.8%,种子产业的技术属性正在越来越强。其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种业不仅事关农业农民,更是牵动更多相关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头等大事。
举例而言,天眼查上详细记录了“一种超低温种子保存装置以及保存办法”的相关专利。通过该专利,让种子能够借力技术实现超越自然环境中若干倍的保存期,并且在超长的时间内保持种子的呼吸与活力,让种子始终保持“最好的状态”,直到它能为农业增添产量的那一刻为止。
“当家种”持续优化培育,更好满足了华夏民族的“中国胃”;农业技术的持续更迭也在不断地为当代的“科技春耕图”增加更多绮丽缤纷、智慧多元的色彩。
从“供得上”到“供得好” 良种企业助力殷实“中国粮仓”
农业部发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1978年到2021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从4.4亿亩减少到3.6以亩,但总产量却从0.54亿吨翻倍至1.3亿吨。当下,我国小麦单产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为国内粮食总产的提升提供了决定性的作用。
事实上,不仅上述的“国家队”在优化育种层面不断施力,与农业、种业直接关联的社会企业也在持续不断地为中国人的生存口粮投入资本、技术和诸多农业实践。在种业发展和农业生产上,可谓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助力殷实“中国粮仓”。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拥有156.4万余家种子相关企业。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近23.4万家,增速达17.9%。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江苏以及河南三地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拥有19.3万余家、12.7万余家以及11.5万余家。
因直接涉足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这要求各相关部门、企业和领域从“种子阶段”就不但要注重“数量”,更要保障和持续提高“质量”。让更多的良种洒向华夏大地的广袤农田,让整体种业从“供得上”向“供得好”转型。
粮食、食品安全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我国更加将这一场战役做成“联合战”和“协同战”。据了解,近年来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团队就长期与20多家种业企业达成了稳定合作,育成品种都通过科企合作来实现产业化应用。因此,优质种子的供应保障能力,也成为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纵观世界农业强国,无一不是“种业强国”。但我国目前尚未达到这种程度,这就为众多科企业单位提供了压力与动力并存的研发环境:如何将现代化的技术直接应用于种业;如何将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转化成种业发展的技术成果等,都已成为核心命题。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为相关科企提供了更充分的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
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良种供应保障……国内的种业全产业链都在持续进步的过程当中,但无法回避的是,唯有技术持续创新且不断应用于农业,才是真正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性动力。与此同时,农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的大命题,也就顺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一定程度的势能积淀,实现互补、互促、互相成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