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应飞的“魔幻小学”「2020年马云乡村教师系列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雷应飞的“魔幻小学”「2020年马云乡村教师系列"分享给大家!
吕源/文 王翮/摄
一所云南宣威的农村小学,不坐等靠要,校长带头,和50多位老师一起承包土地120亩,种植大棚30个,养猪千头、鸡鸭3000只,还有鸵鸟豪猪梅花鹿孔雀……除了盐和大米,所有物资学校均自给自足,吃不完的肉菜,还要供给西宁街道所有小学,每年净利润40万元。
风雨操场和学生宿舍是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赚的钱主要是补贴师生一日三餐。小学提前实现“共产主义”梦想——所有学生吃住免费,每人每顿饭两荤两素一汤,接下来,目标全校师生医疗免费……老师福利待遇好,各路贤才纷至沓来,随后各地家长慕贤而来,连省城昆明都有人把孩子送到村小就读。
雷应飞的学校有很多东西不为人知。
在这所距离云南宣威城半小时车程的农村小学,4头体重1000斤的大肥猪正躺在猪圈里呼呼大睡,32只梅花鹿警觉地盯着门口,4只非洲鸵鸟鄙夷地看着同侪——25只澳洲鸵鸟,27窝蜜蜂在冬日的阳光下振翅,1只毛驴和1头山羊关在一个圈里,轮流放风,2543只鸡叽叽喳喳围着几只正换毛的孔雀,颇有些百鸟朝凤的味道 ……
雷应飞的云南曲靖宣威靖外明德小学有很多奇闻异事。
这所小学每年出产猪仔600多头,生猪存栏量常年保持在1000头,屠宰场有5名工人,每日拔刀3次,猪肉供应西宁街道的所有小学。养殖场另有5位饲养员,有一位还是学生家长;养鸡场每天可产蛋100枚,经常有老师去养鸡场帮忙,路边草丛里便可以捡拾到三两枚。学校食堂每天用肉200斤,用菜800斤,保证62个老师和1217名学生,每人每顿两荤两素一汤。
一所农村小学居然请了仨门卫——来参观的媒体、兄弟学校、上级单位实在太多了。
以上数据,都是1980年出生的校长雷应飞脱口而出的。这所学校的所有细节,他了如指掌。
1978年,安徽小岗村19位农民摁下血手印,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下签下大名的时候,雷应飞还没出生。他当然想不到,30年后,也就是2008年,他领着头,也签下了19份重如泰山的责任书。
2008年,他去应聘曲靖宣威靖外明德小学的校长。面对主考官,他立下壮志:我要当校长,我要承包土地,我要把学校搞起来。
几个主考官一听,也就当这个年轻人哗众取宠,不过勇气可嘉,面试通过。
走马上任后,雷应飞立即着手自己的计划。打了4次报告,4次被拒绝,上方没明确指示,但是“你一个小学校长不好好教书,琢磨什么呢”的潜台词所有人都明白。
第五次打报告,上方终于同意了,但是希望先承包5亩土地做个试点。
接着得说服学校老师入股。25位老师,有几对是夫妻,那就以“户”为单位,入股金额5000到15000,各户自己选择。
就这样19户人马,凑了20多万,可离一期投入的成本依旧遥远,雷应飞又央求7位老师,以个人名义找当地银行各自贷款5万。
十年后,雷应飞回忆起当初的大刀阔斧:“我也没想过自己的校长会不会被撸掉。”他那时才27岁,刚刚走马上任,血气方刚,“我做好准备的,种出来的蔬菜,真没人要,那就我们自己吃!”
承包第一年,雷应飞就食言了。
学校所有老师没有一个人拿到农场的奖金,因为雷应飞压根就没有分红——他把所有的钱重新投回到农场里,继续承包土地。
“现在想起来,当时这个决心是做对了。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土地没人种,一亩地的流转费用才15000元,现在估计一亩5万都不止。”雷应飞笑着像个地主老财,目前整个学校农场足足有120亩,“还有个水库,养鱼,4000块钱流转来的。”
第一年没有分红,第二年终于分了,足足分了本金的30%。也就是说如果当初1万的股本,第二年每户人家可以拿回3000元分红。
再往后,愈发风生水起,到了2011年总营收突破100万,净利润足足有30万。
当初入股的19户教师,用了4年时间就拿回全部股本。雷应飞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现在学校新来的老师都想入股,我都拒绝了。现在学校农场已经不缺钱了。”
赚了钱,腰板子就硬。
首先是补贴给长身体的孩子们。学校食堂雇了12位厨师,每天烧掉200斤肉,700多斤菜,保证1217位学生每人每顿两荤两素一汤的待遇。
“所有费用全免,一个月补贴食堂3万块,一年三十万。”雷应飞早就把账算明白了,“一个孩子在我们这读到6年级毕业,国家寄宿生补贴每年1000元、营养餐补贴每年800元,还有勤工俭学补贴,这钱补得值!”
2019年,学校就造了一座价值300万的风雨操场,招了两位城里学校都稀罕的专业足球教练和篮球教练,校队成绩一下上来了,打遍远近无敌手;去年,学校又造了一座价值100多万的科普园,里面光热带水果就20多种,招了2位美术老师,天天带着孩子们在里面写生。
农村小学最缺的是体育器材。在雷应飞的学校简直不是事。“以前学校买几个球,动不动就丢,孩子们喜欢啊,都偷偷拿回班级去玩。”雷应飞说,“后来学校一口气买了300多个,150个足球,150个篮球,再也没丢一个。多了,大家都不稀罕啦。”
至于每个班装两部亲情电话,全校都喝纯净水,每周都提供各色兴趣班,这些免费项目,在雷应飞眼里,“不用提了,不是应该的吗?”
如今农场和养殖场均成了系统,雷应飞早就不需要像创业时那样,和老师们一起研究母猪产后护理,工人都是老司机了,按部就班即可。
但是他又开始动脑筋。在学校里,他给每个班留了一块自留地——常规蔬菜区划分为12块,分给三至六年级12个班管理。每周两节课劳动课,翻地、播种、施肥、除草,到采收、送交食堂等环节都由学生参与完成。
最后,学校按照市场价收菜,包心菜、茄子、花菜,一年下来,每个班级也有千把块钱收入。
这钱可有大用场,“我们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平时不太回家,老师就组织大家过中秋,过生日,过周末啊,用这个钱买蛋糕,买礼品,孩子们太开心了。”顾培英是明德小学的老师,他说他最自豪的是,“每年夏令营,就会发现城里四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还不如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这全是劳动锻炼出来的啊。”
雷应飞在山穷水尽中走出的这条崭新治校路很快被发现,各级领导批示,人民日报、新华社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这所村小的学生越来越多,现在一个班级居然塞进去70多人。流失的学生全部回流,甚至还有昆明慕名而来求学的。学校的教学成绩早就和市区小学平起平坐,人家农村小学,老师不愿去,雷应飞的学校,老师来了之后,很多都愿意留下。
雷应飞也在慢慢习惯了。他说他现在最想把学校的免费医疗搞定,让孩子们看病也免费。
至于他自己,这个80后校长也没有什么爱好,据说嫁接植物改造盆景是他两大爱好,所以他有空就往科普园跑。
同去的摄影师跟着去,抓拍到这张照片:皮肤黝黑,外貌憨厚的雷应飞,双手托着一颗无土养殖出来的绿芽仔细研究,阳光穿过科普园的玻璃,撒在他的身上,宛若天使。
科普 媒体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