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从哪来?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延迟满足”从哪来?"分享给大家!
“延迟满足”从哪来?
网络上有一个萌出一脸血的实验视频“棉花糖实验”。一个老师对娃娃们说,现在我要把你自己留在房间里呆一会儿,这是一颗棉花糖。如果我走了之后你把棉花糖吃了呢,那你只有这一颗糖;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而不要先吃)呢,你就可以得到一颗额外的糖作为奖励,也就是说每人可以有两颗棉花糖。交代完毕老师离开屋子,剩下娃娃独自面对这颗糖。于是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出现了,有愁眉苦脸但是咬牙忍耐的,有老师前脚走后脚马上先吃为快的,还有一个娃儿,看啊看啊,忍不住了轻轻舔一舔吧,哎呀这个糖糖怎么如此好吃,那么我偷偷滴咬一点点吧,这个总不算犯规……
每次看這個录像,在考虑背后理论之前总是忍不住要先开心一会儿。拍的人很会剪辑,这些娃娃让人心都要萌化了。总希望懂得孩子的爸爸妈妈多一点,再多一点,感觉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好了。
这个实验比较初是测试自制力的。当然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也有人提出,在这个棉花糖实验中我们依然需要探讨,究竟是自制力,还是其他的心理因素(如战略性决策),决定了孩子的行为。话归正题,先从个人经验出发说说我为什么觉得在日常生活和个人发展中延迟满足挺重要。
我们从一个萌萌的小娃娃长大,上学,进入社会,承担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一系列过程,在我看来有两个核心的重要的支撑,一是智商,二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第二点也可以延伸为毅力、耐力、自制力或者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保证一个人的智商至少在基本水平,不存在智弱或者智障;然后,就是一个人是否可以在个人的欲望和社会或个人发展要求上做一个选择,能够优先完成社会生活及个人发展需要的工作和要求,然后再来满足个人欲望。
我认为,固然智商太低是硬伤,延迟满足能力是更重要的一个能力,它能够帮助一个人进行有效率的工作和生活。来到咨询室的来访者不乏高智商者,但是依然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就好像之前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缺乏延迟满足能力是我们诸多痛苦的来源之一。儿时缺乏延迟满足能力,不利之处也许只在于是否能胁迫爸爸妈妈,“我要。我此刻就要现在就要马上就要!”成人之后,不再有父母来纵容满足,社会和时间在这一点上对于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伴随能力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自责、自我贬低、沮丧、丧失信心等等不良的情绪,久而久之,如毒浸骨。“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关键字在“听”,听道理和身体力行并不是一回事。有智慧有能力做,跟可以持续地做直到一件事情完成,这也不是一回事。社会对于人的要求,主要在于后者。
棉花糖实验也许不能完全地体现出延迟满足能力高低,毕竟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做决定的因素都是复杂的,都不是单一因素。但是培养延迟满足的重要性,如前文所论,对孩子的成长和顺利进入社会生活都很重要。
对于孩子延迟满足的培养,大方向上个人以为主要原则有二:
满足在先
对于一个从不曾被满足过的孩子,根本无从谈起“延迟”。这里的“满足”,更多地指的是情感上的。2岁之前,父母要尽可能地以满足孩子爱和依恋的需要为主要陪伴方式,饿了要喂,哭了要抱。娃娃虽然还不能流利地说话,但对于养育者的需要并不因此就减少。眼神的交流,身体的抚触,耐心的陪伴,都是必不可少的给予。孩子关于生存、爱和安全的需要被满足了,就会喜乐平安,不再嗷嗷索求。有的来访者在经过一段长程咨询之后,惊讶地发现,伴随着亲密关系的改善,自己乱吃东西、不知饥饱的习惯也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我们情感上的匮乏和饥饿,很多时候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孩子也是一样的。2岁之前妈妈的首要任务是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温暖的养育环境,爸爸的首要任务是让妈妈不要太劳累,让妈妈快乐? 。快乐的妈妈才有快乐的孩子。
立规则随后
2-3岁之间,以及3岁之后,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开始逐步学习适应社会需要。通常这个时候,多数孩子也开始了幼儿园生活。父母和老师来建立规则,孩子学习遵守,并在规则下找到自己的快乐方式。建立规则,并帮助孩子适应这些规则,这是为人父母无法回避的责任。有的妈妈觉得孩子将来一生都会很辛苦,儿时不如多纵容。这爱的本意是好的,但是长远来看,反而会给孩子将来的生活带来很多困难。父母要有意识地增长满足孩子之前的等待期,慢慢加强孩子对于延迟满足的耐力。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天生的耐受力比较差,这时候父母不能强求,不能一下子定一个很高的目标。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适应、成长,而不是打击孩子。挫败感对于培养延迟满足半点好处也没有。对于耐受力低的孩子,爸爸妈妈更要有很多的耐心。同时,每一步的目标都要定小一点,一点点地增长。多增加孩子成功的经验,并且说话算数,在孩子做到标准之后要给予满足。这样大多数的宝宝都可以发展出比较好的延迟满足的能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