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太“顺”的孩子,成年后亲密关系也容易出问题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童年经历太“顺”的孩子,成年后亲密关系也容易出问题"分享给大家!
我一个亲戚家的女儿,14岁,因为喜欢隔壁班男孩却被拒绝,自己趁家人外出,在浴室划伤了手腕。
幸亏那天爸妈回来得早,看到浴室地上有血,才知道女儿在自残。
所幸伤势无碍,却把她爸妈吓得半死。
情窦初开的女孩,喜欢优秀的同龄人,能理解。
但是,她爱而不得便自伤自虐,却让我这亲戚百思不得其解了。
涉及到亲密关系,动不动就走极端的孩子,如今并不鲜见。
前不久的一条新闻还曝出一个更夸张的。
说是一个年轻男孩,向一个认识三天的女生表白。被拒绝后,男孩受不了了大闹能挽回婚姻_童年经历太“顺”的孩子,成年后亲密关系也容易出问题,要跳河自杀。其母跪地哀求都没用,最后还是被表白的姑娘赶到,给哄下来的。
讲真,这种爱到死去活来的事儿,电影电视剧里看看也就罢了,但凡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都够父母喝一壶的。
比如,我那位亲戚就忍不住诉苦:
我们平日里也没有打骂孩子,基本都是照顾得好好的,什么心理学上的爱、尊重、接纳,我们都尽力去做。按说这孩子应该心理挺健康的、知道自尊自爱才对啊,可为什么这孩子遇到亲密关系,就这么容易寻死觅活、自我作践?
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应该都会倒吸一口凉气。回头瞅瞅自己身后那个才几岁,还对着动画片傻乐的小娃娃,是不是也会对他未来的亲密关系有所担忧?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01
童年经历太顺的孩子 亲密关系也容易出问题
新闻里那个要跳河自杀的男孩的成长方式,我不清楚,也不敢擅自揣测,但是我亲戚家姑娘的情况,我是很了解的。
我这位亲戚,她坚决秉承“女孩富养”的原则,对宝贝女儿是各种宠爱。
平日里除了单位里那点清闲的工作,基本全身心扑在女儿身上——孩子要什么基本都满足,给孩子做各种花样繁复的营养餐,逛街必买一堆时尚漂亮的童装,各种课外班从头陪到尾,一切以孩子的行程为准则安排自己的时间……
这样的养育方式导致什么问题呢?
我们知道,一个孩子2岁以前,基本就是自我为中心的。他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认定整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是和自己有关的,都该围绕着自己去转圈圈的。
这个时候,哪怕主要抚养人(多指妈妈)跟其他人(包括爸爸)多说了两句话,这个孩子都可能不乐意。
2岁的孩子如此很正常,因为他的思维发展局限在那里。
但是,如果父母一直围着孩子转圈圈,将他的一切生活、学习都安排得和风细雨、妥妥贴贴,如果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习惯了被无条件满足一切,也习惯了霸占和独享一切,那么等这个孩子长大了,就会很要命。
一旦孩子遭遇了一些小挫折,比如发现父母原来也会离开,会有其他事要做,会拒绝我,等等,他就会大哭大闹,试图挽回自己的中心地位。
他更不会明白:原来我不能独占一切,我得学着分享和合作,我需学习耐受他者的存在以及关系中必然有的挫败。
这样,在他长大后,他在亲密关系中也很容易受挫,比如无法忍受他人的拒绝,处处表现得自私和霸道。如果对方不依着自己的心意来,就会闹腾,就会作。
比如亲戚家的女儿示爱被拒绝而自残,这种情感关系中的作,就跟一个2岁的孩子不允许她妈跟她爸说话、一旦不顺她意就撒泼打滚、哭闹示威是一回事。
她的心理年龄,仍然还停留在一个自我为中心的位置上。
要避免孩子未来这种自伤甚至伤人的“自我作践”,我们的建议有两点:
妈妈爱孩子,是种本能,但不小心就容易母爱泛滥。我们需要留心,切不可把自己全部的关注都奉献给孩子。哪怕是个单亲妈妈,也最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会放手,是我们能够给孩子的最美好的祝福。
这个介入指的是,爸爸需要出现在孩子的眼前,在妈妈和孩子的中间插上一脚。
它包括时不时把孩子从妈妈身边带走,还包括时不时在孩子面前秀个恩爱,或爸爸和妈妈单独出去约个会之类。总之大闹能挽回婚姻,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不是全都围着我一个人转的。
也许一开始孩子会感到挫败,但这个自然而然的挫败,却是孩子长大必不可少的体验。
一些父母怕拒绝孩子,怕看到孩子失望,怕孩子受伤,等等。其实孩子没那么脆弱。只要你确保孩子成长的整体氛围是有爱的,父母在场的即可。
但这不代表我们要为孩子而无限度妥协和退让。
每个家庭都该依据家庭情况和家庭成员的接受度,去设定各自的规则和界限。简言之,该立规矩的,就要立规矩。
只有这样,一个孩子才能在长大过程中,学会逐渐接受现实,放弃独占妈妈和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从而真正走向分离和独立;
只有这样,孩子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也才能够耐受挫败,表现出一个健全的、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人格状态。
02
性发展中被保护得太好,也容易在亲密关系中“犯傻”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这种孩子的性价值观、爱情观,是被悄悄扭曲了的。
比如,我认识一个年轻姑娘,她读大学的时候,为男朋友堕胎两次。你问她,不知道避孕吗?她来了一句:
可是,我爱他啊!因为爱所以满足对方、牺牲下自己有何不可以?疼痛证明我爱过啊。
这是爱吗?不,这是蠢。
现实中,像这样的傻孩子还不少。
这些孩子之所以如此犯傻和不自爱,是因为爹不亲娘不爱吗?未必。
我见过很多父母,恰恰是出于保护和爱孩子的缘故,他们会一直回避,甚至刻意屏蔽孩子去接触跟两性关系有关的信息。
他们认为,只要屏蔽住生活中一切可能的信息,只要自己不去提,孩子就不会“胡思乱想”。
然而,他们忽略了各种性与爱的价值观,它们无孔不入的传播力度。
我们可以回想下,大家熟知的经典电视剧《还珠格格》热播过后,满大街反复播放的主旋律就是: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彷佛一段感情,如果不够缠绵悱恻,不够颠簸流离,就不够刻骨铭心。
后来那些大火的爱情剧,比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烬如霜》等等,也都是海枯石烂、虐死人不商量的剧情,似乎在爱情中你不受伤、不痛苦,就不算爱过。
这是个非常可怕的误导。
原本我们的父母可以避免这个误导。
可惜,我们早早就主动放弃了。
我们一直在跟孩子说怎样是不可以的,却忘记了去跟孩子探讨,怎样是可以的,是合适的,是理性的,是更不会后悔的,是对自己和对他人伤害更小的。
荧幕上那些流行的爱情剧到底如何叙事,我们自然无法掌控。但是作为父母,去早早地跟孩子探讨爱情观、性价值观(最晚12岁以前),却是我们可以做、且有必要做的。
我一个好朋友,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她的女儿9岁,特别爱看一些恋爱小说。描写比较朦胧,打擦边球的那种。
她首先并不限制自己的女儿去接触那些小说。因为她知道,她也限制不了。
踩在青春期门槛上的孩子,他们必然地会去关注异性,关注自己在异性眼中的样子,关注我是否有魅力,是否招人喜欢。这些想象,在每一个少男少女脑海中,几乎整天都在翻涌。
这个时候,言情小说会给她带去安抚: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整日里为这些事情发愁。孩子的焦虑感由此降低,能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去接纳自己。这有助于他们度过紧张的青春期。
我这位朋友唯一做的,是定期去跟女儿散步、谈心。
谈什么呢?告诉女儿,她自己年轻时候的性心理发展历史,分享自己走过的弯路,以及她最后怎么样和孩子爸爸走到了一起。
这是一个信号,在暗示孩子:
你是可以跟妈妈聊亲密关系和性这些私密话题的,妈妈对你是开放的态度。同时,她也在悄悄地把自己的一些更接近现实的价值观、一些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传递给孩子。
这样,等到有一天,她的女儿当真走进亲密关系,起码不是无准备的、充满激情却盲目的,而是清楚妈妈的标准是什么,底线是什么,经验教训又是什么。
也许你会犯难地说,我不会,我怕自己做不好,因为跟孩子探讨的时候,我会尴尬,会不好意思。
没关系。
重要的不是你具体如何跟孩子表达的,重要的是,孩子性发展的关键时刻,你是开放的,在场的,守护在他身边的。
这就足够了。
你,就是连接孩子与真实世界的重要桥梁。由于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未来进入两性关系之时,才不至于被各种媒体讯息带跑偏。
总之,针对家庭环境良好,孩子却依然不懂自尊自爱这种情况,今天的文章算是一个提醒。
无论是关系层面,还是日常沟通与引导的时候,我们最好都能够一点点地,自然而然地把生活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孩子看。
父母千万不要爱得太用力了。
当我们为孩子扛下太多事,也屏蔽了太多事,我们的孩子就好似生活在恒温室里的小花小草。一旦他们真的走上社会,就很容易水土不服,可能自伤,还可能误伤他人。
让孩子多看到一点“真相”和“残酷”,未必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