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露成霜,寒意愈盛,寒露养生做好入冬准备

导读: 秋风轻抚,露珠凝霜,寒露至,秋意浓,岁月静好藏深意。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凝露成霜,寒意愈盛,寒露养生做好入冬准备"分享给大家!

秋风轻抚,露珠凝霜,寒露至,秋意浓,岁月静好藏深意。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从白露的初凉到寒露的深寒,每一滴露珠都承载着季节更迭的讯息,预示着气温进一步下降,地面的露水愈发清冷,仿佛即将凝结成霜。

古人将寒露划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雁阵南飞,带来远方的信息;雀鸟隐踪,仿佛化作了海中的贝壳;而菊花盛开,以它那金黄灿烂,宣告着秋之盛景。

自“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由热转寒,预示着冬日的临近,正是这“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开始。

在这样的时节里,人体的阴阳平衡也进入关键的调整期,阳气逐渐内收,阴气日益强盛。如何在这阴阳转换之际,调整身心,养精蓄锐,以最佳状态迎接冬日挑战,成为寒露养生的重要课题。

寒露养生智慧深

护足防寒,暖意随行

古语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脚部远离心脏,血供不足且脂肪层薄,易受寒邪侵袭。因此,寒露过后,需要特别注意脚部保暖,少穿露脚面的鞋子,体弱及平时畏寒怕冷的人应当注意穿上能覆盖踝关节的袜子以护阳保暖,以免寒从足底生。每天晚上可适当用热水泡脚。

添衣适时,秋冻有度

“春捂秋冻”的说法大家肯定都知道,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耐寒力。不过,“春捂秋冻”是相对而论,年轻人、身强力壮之人,添加衣物的时候可以晚点、薄厚根据自身需求;而老人、儿童、体弱者及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人群,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

另外,“秋冻”并非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像颈部、脚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

早睡早起,锻炼强身

寒露之后,人体阳气收敛,阴津潜藏,此时可以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养阴,早起顺阳,有助于养精蓄锐。

加强锻炼依然是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可做一些柔和的拉伸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或瑜伽等。寒露后就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可以出去走走,登高望远,还能锻炼体质,有助于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寒露后早晨天气湿冷,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要减少晨练,以防病发。

畅情养肺,乐享秋光

古人常言伤春悲秋,寒露时节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从而伤了肺气。因此,需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可以通过登高望远、赏菊观叶、琴棋书画等主动排解不良情绪,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润肺防燥,及时补水

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因此,饮食调理上要遵循“少辛多酸、滋阴润燥”的原则,如生姜、青葱、大蒜、辣椒等辛辣食物过食易耗伤阴精,应尽量少吃。可选择雪梨、蜂蜜、杏仁、芝麻、柿子等柔润之品,以养阴、生津、润燥,缓解人体干燥症状。还可以多吃一些山药、红枣、糯米、鸭肉等食物,滋补脾胃,以助肺气。

寒露后正是螃蟹肥美的时候,尤其在江浙沪一带,肉质肥美的河蟹,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螃蟹的营养十分丰富,但需要注意的是螃蟹性寒,不宜多吃,肠胃不好或者消化不好的人都应避免食用。

同时,注重保湿补水,室内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重视皮肤护理,及时补充体内水分,涂擦护肤霜。古时也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抗秋燥饮食良方,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另外要提醒的是,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有脑血栓病史的人尤其要注意清晨和晚间适量饮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栓塞。

养生坚持2个动作

揉足三里,强健脾胃

中医把胃经称为“长寿经”,而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在燥气盛行的深秋,常揉足三里既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有助于强身延年益寿;又能提升肠胃功能,促进脂肪代谢,辅助减肥。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可在饭后20分钟后反复按揉或敲打3—5分钟。

弹指,改善怕冷

很多朋友冬天怕冷,容易手脚冰凉。如果在寒露之后练习“弹指功”,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

“弹指功”非常简单,每天中午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如此反复百次左右。也可以有空就弹。因为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经的终点,而心包经是心脏的保护墙,所以常弹中指能促进气血循环,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

供稿: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