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虽立暑未消,健脾养肺莫悲秋,“收”着养生助你安稳度秋

导读: 在夏的热烈与秋的温柔交织之际,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依据太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秋虽立暑未消,健脾养肺莫悲秋,“收”着养生助你安稳度秋"分享给大家!

在夏的热烈与秋的温柔交织之际,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依据太阳运行的轨迹,每年公历的8月7—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立秋便悄然降临。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带来丝丝凉意,预示着秋天的脚步正近;由于早晚温差大,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的草木上凝结成露珠,晶莹洁白,故称“白露降”;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不过实际上,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早晚渐凉,但尚有一伏(末伏),所以真正的秋天还未到。一段时间内白天依旧炎热,很多地区仍处于酷热之中,故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秋老虎”之说。

这一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也是人体内部阴阳平衡发生微妙变化、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关键过渡时期。

此时,我们如何开启立秋健康养生模式,以顺应天时,安然度过“多事之秋”呢?

饮食调养:平衡为要

健脾祛湿与滋阴润燥并重:立秋后,虽已入秋,但余暑未消,加之秋雨绵绵,易导致湿热交困。此时,饮食上既要注重健脾祛湿,如常食薏米、红豆等利水食物,帮助排出体内湿气;又要兼顾滋阴润燥,如多吃梨、百合、蜂蜜等,以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少辛增酸,收敛肺气:根据中医五行学说,金克木,火克金。秋季属金,对应五脏中的肺,而酸味属木,多食酸味食物有助于收敛肺气,防止肺气过散。因此,立秋后可适当增加酸味食物的摄入,如山楂、柠檬等;同时辛味属火,减少辛辣食物的食用,可以避免耗伤肺气。

适量进补,因人而异: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意在通过进补来增强体质,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然而,进补需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来定,切勿盲目跟风。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过度进补加重脾胃负担。

起居有常:顺应天时

早睡早起,调整作息:如前所述,立秋后应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趋势,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这样既能保证充足的睡眠,又有助于阳气的收藏和肺气的舒展。

添衣保暖,避免受凉:随着昼夜温差的增大,早晚应适时添衣保暖,特别是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者更需注意。夜间睡眠时,应关闭门窗,避免夜风侵袭导致感冒或关节疼痛。

环境整洁,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环境整洁、通风换气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立秋后,可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运动养生:适度为宜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是开展户外运动的好时节。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但需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出汗过多耗伤阳气。

拉伸筋骨,预防僵硬: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减少,人体关节容易变得僵硬。因此在进行运动前后应做好充分的拉伸和放松活动,以防运动损伤。

精神养生:心平气和

宁心除烦,调节情绪:秋季万物开始凋零,容易触景生情,引发人的悲秋之感。此时,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可以通过阅读、书法、绘画、冥想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陶冶情操,让心灵得到滋养和安宁。遇到烦恼时,不妨多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分享心情,减轻心理负担。

静养心神,避免过劳: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但同时也是人体需要适当休息和调养的时候。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思虑和焦虑,保持心境的平和与宁静。

立秋穴位保健

1.按摩肺俞穴:该穴位位于人体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用力适中地进行旋转按摩肺俞穴,每次持续5—10分钟,每天进行1—2次,有助于润肺止咳、平喘化痰,缓解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咳嗽等病症,改善肺部功能。

2.按揉迎香穴:该穴位位于鼻翼外缘鼻唇沟中。使用食指指腹点按迎香穴30—60秒,随后顺时针按揉2—3分钟,有助于疏风解表、宣通鼻窍,缓解鼻塞、流鼻涕、鼻痒、咳嗽等症状。

3.按摩鱼际穴:该穴位位于手外侧,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按摩双侧鱼际,一天按摩3次,每次20分钟,轻柔和缓,可激发肺经的经气来预防感冒,对缓解哮喘、延缓哮喘发作,也有很好的作用。

4.艾灸足三里穴:该穴位位于胫骨外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位置。将点燃的艾条悬置于足三里穴上方约3厘米处,围绕足三里旋转施灸,感到温热舒适为宜,一周1—2次,每次15分钟,可改善脾胃功能,缓解胃痛、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疾病,增强体质。

供稿: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学博士 白洁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