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您补气养血调理好身体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中医教您补气养血调理好身体"分享给大家!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血充足,生命力就旺盛;气血亏虚,身体则会出现异常。
季节更替,气候变化无常,此时正需要一副强健的体魄来抵御疾病。如何补充气血,提高身体抵抗力?一起来听听浙江省中医院主治中医师杨新艳怎么说。
“懒癌”上身其实是气血不足在“作祟”
35岁的刘女士(化名)自从生产完后,常感乏力没有精神,稍微动一下就满头大汗,每月经期的量也比较少。“每天下班一回家我能躺着绝不坐着,有时家人和我聊天,我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每次换季必感冒。感觉整个人都‘废’掉了。”
为了改变“懒癌”上身的现状,刘女士来到了杨新艳的门诊调理身体。通过把脉,杨新艳发现她的脉象虚弱,结合生活中的其他症状,诊断她为气血不足。为其开了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主料的“四君子汤”补气及“四物汤”补血,同时叮嘱其日常可用艾草泡脚,注意规律作息。调理三个月后,刘女士疲乏气虚的症状得到了缓解,月经也正常了。
杨新艳介绍,气与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基础。“气”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先天之精气——元气,源于父母;另一个是后天水谷之气——宗气,是脾胃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吸取自然界的精气而来。《灵枢》中提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的来源也主要分为两种:脾胃是“血之源”,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产生的津液和营气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同时,肾脏中的精气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与“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气血不足会导致人体出现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女性还会有经血变少、颜色偏淡等症状,非常影响人体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健康。”杨新艳说。
气血是生命之源,日常补养很重要
中医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作为人体最主要的能源,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补气养血?杨新艳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药食同源,饮食调节
中医认为,以形补形,药食同源。若想要补血,可食用猪血、鸭血等血制品;补气则可以用黄芪泡水饮用。同时,少食生冷刺激的食物,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
规律生活作息,推荐柔性锻炼
杨新艳表示,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熬夜成了家常便饭。但熬夜会耗伤人体阴液,导致阴血亏虚,久而久之会出现心慌失眠等症状,建议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同时,大量出汗会导致气血亏虚,所以晨起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可进行瑜伽、太极拳、慢走等柔性锻炼,不仅可以唤醒身体、增强体质,还能助阳气生发,提升活力。
常按穴位有助保健
俗话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作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揉有助于脾胃健康与气血充盈。除此之外,还可以按揉三阴交、气海、关元等穴位,也有补益气血的作用。日常也可用黄芪、当归、白芍等药材煮沸晾温进行泡脚,也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