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快慢影响寿命 这是真的吗?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走路快慢影响寿命 这是真的吗?"分享给大家!
进入春季,气温回暖,越来越多人走出家门享受春天清新的空气。走路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深受大家的喜爱。
而在行走过程中,速度快慢对身体的利弊一直是大家讨论的重点。《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发现走路慢的人,肺部、牙齿以及免疫系功能都更差一些,自身的手眼协调性也不如走路快的。甚至有研究报道,根据走路快慢还可预测寿命长短。
走路快慢是否与长寿有关?如何从走路姿势看身体健康?一起来听听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主治医生杨万雷怎么说。
走路快慢并不直接影响寿命长短
运动要量力而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杨万雷介绍,走路确实有强身健体、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但走路快慢和寿命长短并没有绝对的关系,还是需要以辩证的思维看问题。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寿命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生活习惯、基因、环境、是否有重大慢性疾病等。而走路快慢只是众多生活习惯的其中之一,不能盲目以此因素来衡量一个人是否长寿,大家对此结论无需过度解读。”
都说“日行万步,健康永驻”,不少人都认为走得多、走得快才能达到运动的效果,更能增强身体的各项机能。杨万雷介绍,所谓的“快”“慢”,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感受来评估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为个体结构和主观感受差异较大,以行走频率来判断行走快慢并不严谨。
那如何评定走路“快”还是“慢”?杨万雷认为,从客观方面讲,可以从心率来判断。每个人在运动后心率都会普遍增快,但最快不应该超过自己的“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龄。剧烈的运动会损伤心肌细胞,一般运动后的心率在“最大心率”的50%—70%之间最佳。从主观方面讲,以心率明显加快、身体微微出汗、呼吸略微有点喘但还能流畅说话,身体无明显不适为佳;但若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气急、胸闷心慌、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或心肺功能较差的人群,还是需量力而行,切不可一味追求“大汗淋漓”。
“门诊中常有因走路过多、过快的老年人来寻求治疗,甚至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为锻炼身体每天暴走1万多步,其实这都是不可取的运动方式。运动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杨万雷建议。
从走路姿势看身体健康
出现这几类走姿需及时就医
虽说从走路速度并不能判断人是否长寿,但走路姿势却可以判断人的身体是否健康。杨万雷向大家介绍了以下几种走路姿势,若您的走路姿势出现了异常,建议及时就医。
·醉酒步:出现“醉酒步”,说明大脑出现疾病,身体不受大脑所控制。要警惕脑肿瘤、小脑病变、脑出血以及脑梗等疾病。
·走路发“飘”:颈椎病患者因为脊髓神经受到压迫,走路时腿脚会觉得没有力气,发软、发飘,像踩在棉花或者海水上。出现此类情况切莫大意,需要及时至医院对症检查进行治疗。
·走路摇摆:双下肢不等长,在走路时因为肢体一高一低,从而出现摇摆的步态。这种情况要格外注意髋关节问题,因为髋关节问题会影响臀部、腰椎和骨盆周围肌肉拉力不平衡,股骨过度前倾或后倾会影响两肢受力不均,出现我们俗称的“长短腿”。
·跛行:当出现跛行影响正常走路时,需注意膝关节的问题。例如,膝关节内的半月板若损伤,会在走路时被挤压引发疼痛,此时人们会潜意识地将重力调整到正常行走的腿上,容易出现一瘸一拐的跛行。另外,若行走距逐渐缩短,行走后腰部及肢体疼痛麻木,坐下或蹲下休息后缓解,需警惕腰椎管狭窄或腰椎滑脱引发的间歇性波形。
走路锻炼好处多
但这些方式不可取
走路是很多人日常会选择的锻炼方式,也能给全身的各个系统带来好处。例如改善心肺功能、改善骨质疏松、促进消化吸收、调控血糖、调节情绪等。但杨万雷建议,行走有益,仍需谨慎。“老年人群在日常活动行走中,最需注意的就是‘防摔’,摔倒是65岁以上老人因伤致死的首因。同时,有基础疾病或腰部、关节有病症的老人也需适量,切勿因过度行走导致病情加重。”
对于日常喜欢倒走或边走边拍身体各个部位的老人,杨万雷提醒此类运动方式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倒走虽有锻炼腰大肌,改善腰肌劳损、腰椎突出等病症,但因为视线无法注视前方,协调能力下降,会有安全隐患;边走边拍手则会分散注意力。建议选择空旷、安全地带,在有他人的陪伴下进行走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