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大越难改善,极容易导致瘫痪 关于肌少症 专家建议尽早筛查和干预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年纪越大越难改善,极容易导致瘫痪 关于肌少症 专家建议尽早筛查和干预"分享给大家!
俗话说,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站起来。然而对于老人来说,可能就变成: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送医院。
据统计,在我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平均每10人中就有3-4人发生过跌倒。跌倒虽然只是几秒钟的事儿,但可能改变老人的全部生活:骨折,卧床,误吸、压疮、感染,引起多种并发症,导致恶性循环甚至死亡。而导致老人摔倒且后果严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容易忽视且难改善的“肌少症”。
老人容易摔倒,根源在于肌少症
90岁的杭州陈奶奶(化名)一直被各种摔倒困扰。她曾闯过胃癌、冠心病放支架、化脓性腹膜炎等多次难关,如今却被最不起眼的“摔倒”绊住了。来到浙大一院老年医学科名誉主任杨云梅主任医师的专家门诊时,她的脸上头上还留着摔倒后被撞的淤青。陈奶奶身材瘦小,她总觉得自己腿脚没力气,洗澡、伸手拿东西,夜里起床上厕所时都容易摔倒。
“再这么摔下去,头快摔烂了。”陈奶奶摸索着花白稀少的头发说,如今家人也被她摔怕了,都不敢让她动。
杨云梅为陈奶奶做了查体,发现她腿上、胳膊上几乎没有肉了,松垮垮的皮肤覆盖着骨头。随后,又从四肢力量、平衡能力、反应时间等方面对其进行跌倒评估,还运用最新引进的双能X射线(DXA)、BIA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了人体成分分析,检测了肌肉量,问题的根源很快找到了——肌少症。
由于肌少症没有特效药,针对陈奶奶的情况,老年医学科专家团队为她制定了营养方案,并增加了肌肉力量训练,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实,在浙大一院老年医学科病房,住了不少像陈奶奶这样的肌少症患者,专家呼吁,像骨质疏松需要尽早筛查、尽早干预一样,肌少症也需要尽早筛查和干预,否则随着年纪增大,症状越难改善。
肌少症与多种疾病息息相关
杨云梅介绍,人体要维持足够的平衡力和敏捷度,是需要肌肉发挥其功能的。然而肌肉的减少,也必然伴随着行动能力的减弱,让人变得行动迟缓、平衡感差,容易摔倒。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老年人活动能力减弱、易跌倒主要是跟骨质疏松有关。但其实,骨质疏松更多的是在跌倒以后增加骨折风险,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肌少症。
杨云梅指出,肌少症是一种和年龄衰老相关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加与活动量的减少,人的肌肉含量和强度会逐渐衰减。有研究数据表明,女性在26岁后每年就会流失1%-2%的肌肉;男性则在30岁后开始每年会流失1%-1.5%的肌肉。
临床发现,骨质疏松也和肌少症息息相关,由于缺乏肌肉的牵拉负荷刺激,骨质疏松进程也会加快。另外,肌少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肿瘤、心力衰竭等慢性临床疾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还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延缓疾病的恢复时间。
有人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有一种“瘦”却要引起警惕——“瘦”仅限于四肢。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类人即便腰腹部赘肉堆积,四肢却依旧松软纤细,还会出现步履蹒跚、行走缓慢、无力、易跌倒等现象,这就是明显的肌少症表现。
但需要注意的是,身材肥胖也并非不会得肌少症,如果胖的只是脂肪,肌肉含量低,同样会得肌少症。
没有特效药,老人要重视抗阻训练
专家表示,目前关于肌少症的干预和治疗还没有特效药,早发现、早预防尤为重要。那么,该怎样知晓是否存在肌肉衰减症呢?可以用这些方式自我筛查。
自觉体力下降,明显力不从心,出现活动困难;反复跌倒;无明显原因的体重下降;步速变慢;糖尿病、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肾病、关节炎和肿瘤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情况都要警惕是否存在肌少症的问题。
另外,还可以用“指环测试”和小腿围测量方法来筛查。
用自己双手的拇指和食指环扣形成一个指环,小腿垂直于地面,用该指环环扣小腿,如果指环和小腿之间还存在很大缝隙就说明小腿肌肉含量可能不足。
还可以用软尺测量小腿最粗的周径,如果男性不足34cm、女性不足33cm就可能存在肌少症。
目前,对于肌少症的治疗策略首选方案是营养干预和运动干预。
营养干预要做到能够摄入足够的能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蛋、奶、肉、鱼、大豆等。补充维生素D,增加日晒时间。
除了注意饮食,一定要规律运动,减少静坐与静卧,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老年人可以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尤其要重视抗阻训练(力量训练、无氧运动),比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建议每周运动次数大于等于3次,每次持续20分钟至半小时。
但对于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同时,要注意肌肉训练与有氧运动相结合,避免骨折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