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宅娃"沉迷网游荒于嬉 要抓住孩子"七寸"

导读: 担忧“宅娃”荒于嬉,对未成年人网游纠纷增多引起必要警惕的背后,还是要抓住如何让未成年人健康玩游戏的“七寸”。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担忧"宅娃"沉迷网游荒于嬉 要抓住孩子"七寸""分享给大家!

  实名认证形同虚设,“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据《中国质量报》日前报道,针对疫情防控期间收到的有关未成年人网游消费投诉,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消费警示,提示家长管好自己的账户密码,莫让“宅娃”荒于嬉,免得废人又费钱。

  别让孩子沉迷网游成疫情次生灾害

  与平时相比,疫情期间,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网游。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好动,却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外出,“宅”在家里不好玩,就更容易想到玩游戏。此外,学校组织上网课,孩子就有了接触手机和网络的正当理由。在上课之余,他们可能抵不住诱惑而玩一把网络游戏。

  孩子沉迷于网游,还与家长管教不严有很大关系。有很多孩子使用家长的账号登录,游戏付费时还要使用家长的银行账号等密码。家长管教不严,孩子就有了可乘之机。更要看到,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家长自己沉迷于网游时,就会失去管教孩子的底气。因此,要想孩子不沉迷于网游,家长首先就得做好表率,在孩子更容易“触网”的疫情期间更是如此。

  疫情期间,孩子沉迷网游的程度加剧,还与部分网络游戏企业在疫情期间的刻意诱导有关。比如,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未成年人可一键登录,这很可能是故意“放水”,至少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再如,以给未满8周岁的孩子“讲故事”“开发智力”为噱头,来吸引孩子参与,有诱导低幼孩童“入坑”的嫌疑。收费环节无验证,这种对网游企业有利的“疏忽”,同样不能排除诱导或故意“放水”的嫌疑。

  2020年春季学期十分特别,网络教学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如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网课,怎么开展家校合作,是他们努力降低疫情影响的主要工作。家庭教育能力和学生的自制能力,则是家长和学生面临的主要考验。既然疫情期间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网游,那么,此期间对于网游行业的监管理应加码。只有多方面干预,方能避免沉迷网游成为影响学生的疫情次生灾害。

  网游消费乱象须多方共治

  事实上,网游催生出的种种乱象,不乏相关法规约束。去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实行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制度,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今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专门发文《网络游戏经营者应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醒网络游戏经营者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诚然,网游在法规上有约束,但个别网络平台和网游企业依旧“我行我素”,打“擦边球”的违规操作依然存在。

  众所周知,网游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能够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但网游消费乱象,坑害的不仅仅是游戏者本身。尤其对未成年人而言,他们对金钱普遍没什么概念,加之自制力较差,很容易深陷其中。

  那么,网游消费乱象又该如何治理呢?显然,对未成年人放任自流或者将其屏蔽在网游之外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对此,需要企业、家庭共同努力,防止未成年人过分沉迷。一方面网游企业要严格执行实名注册和认证制度,对未成年人游戏付费限制作出详细划分,并探索实施适龄提示制度,控制未成年人网游时长。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推动网游企业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制度,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指标体系,对严重违规或屡教不改的企业及时清出。此外,家长要担负起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游戏观、消费观,同时,加强对个人消费密码的保护,严格设置游戏防沉迷功能和支付功能,避免未成年人过度消费行为的产生。

  避免“宅娃”荒于嬉 要抓住“七寸”

  根据媒体梳理,疫情期间宅家打游戏,网络游戏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坑”: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未成年人可一键登录;收费游戏未事先明示,“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收费环节无验证,超额充值屡发;等等。这些正是诱导低幼孩童入坑的网游陷阱。

  从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看,1月19日至3月9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共收到2365宗有关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的投诉,与2019年同期的252宗相比增长838.49%。尽管这一同比增长8倍多的数据,仅来自深圳一地,但由点及面,涉及未成年人的网游消费纠纷具备相当的普遍性。

  从个案来看,疫情期间,因未成年人给网游大量充值引发的问题相对严重。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一位江苏消费者反映其9岁的孩子从2019年开始玩网络游戏,截至2020年2月,先后已经在同一款游戏上花了11万余元,仅今年2月就花了3万元左右。一位北京消费者反映,家里小孩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一款网络游戏充值4000元。

  受疫情影响,未成年人居家时间变长,接触网游类产品的时间也随之变长,表面上看,确实是引发消费纠纷的直接原因,实际上,问题的根源还在实名认证、充值上限等老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个别网络平台和网游企业还在打“擦边球”,“开后门”“留口子”的违规操作屡禁不绝。

  担忧“宅娃”荒于嬉,对未成年人网游纠纷增多引起必要警惕的背后,还是要抓住如何让未成年人健康玩游戏的“七寸”。一方面,家长应该尊重儿童的娱乐权利,把网络游戏作为亲子沟通的重要话题和亲子共娱的重要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同时,加强对个人消费密码的保护,避免未成年人不当消费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网游企业需要守住大门,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精神,有效启动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支付限制规定,充分保障游戏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赚昧良心的钱。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