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20个孩子跟你什么关系

导读: 还有那位宣师一附小的“数学老师”,从家长曝光的群聊记录中,我们不知道孩子被铁锤砸头时,这些老师们在哪里,只看到这位数学老师逻辑清晰的一二三点表述,却连“那20个人跟你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那20个孩子跟你什么关系"分享给大家!

毫不意外,事情仅过去三天,朋友圈里已经看不到一点痕迹了。

1月8日中午,北京西城区宣师一附小学校内,一名学校的校工手持锤子,抡向20个小学生,导致3个孩子重伤。

事后,宣师一附小学一名数学老师在群里质问一名学生家长:那20个人跟你什么关系?

我相信,这句话道出了许多教育圈内人的“心声”。

一位在学校工作的男士,仅仅因为在朋友圈转发了这则“锤子”新闻,便被领导“善意地提醒”:以后不要发别人孩子的事,发点正能量多好,不要有反动思想……

这20个孩子跟我们什么关系?

这次被锤子砸向小学生的恶性事件,距离我女儿的距离,是北京西城区到朝阳区的距离。

“三色幼儿园”事件的发生地,正是我女儿就读的幼儿园,恶性事件到我女儿的距离,是三年的距离。

没有哪个母亲愿意做这种丈量,我们都本能地保护着孩子,在家中不谈论这样的恶性事件。

但是,我每次抱着女儿暗自庆幸时,都不寒而栗。我相信,那20个被锤子砸中的孩子家长,也曾和我一样,当校园恶性事件发生在别人身上时,都抱着自己的孩子的暗自庆幸。

社会各处似乎充满了随时可能引爆的炸药桶,任何孩子都可能成为成人世界所犯罪恶的代价,身为父母的你我,如何做到置身事外?

每次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都让人出离愤怒,然而,来自官方的态度更让人心寒,这样的二次伤害,更加深远。

网上流传出校方向家长进行“官方通报”的视频上,尽管家长们心急如焚地希望马上见到自己的孩子,但还是极为克制地坐在那里等待校方坦诚真相。很显然,校方考虑更多的还是在“自我保护”,他们害怕引火烧身,害怕家长的怒火一发不可收拾,于是遮遮掩掩,打着官腔,轻描淡写地想大事化小。自称副校长的女子说:“你们孩子是被打了”、“没事儿,不是用刀,大伙儿放心” 。

视频里很快又跳出来的另一个中年女子,说话硬梆梆且业务娴熟地要求“大家把手机放下,咱们自己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一付“家丑不可外扬”的神情。家长最后的忍耐力终于难以压制,愤怒地质疑她身份,而该女子连真实身份都不敢亮明只是自称“我就是维持秩序的”。随后的视频里,这个女人全程冷若冰霜的表情、骄傲昂起的头以及频频“白眼”的冷眼旁观,更是典型的一派中年女干部官腔。

在家长爆料的另一段视频里,就连学校保安都是打着“官腔”的:“没信儿就是安全,不用多问。”

我们不知道当柔弱的孩子被重重的铁锤砸头,恐惧地大哭尖叫时,这些保安身在何处,只知道此刻,他们都化身恪尽职守的保安,把愤怒的家长们隔离在校园之外。

还有那位宣师一附小的“数学老师”,从家长曝光的群聊记录中,我们不知道孩子被铁锤砸头时,这些老师们在哪里,只看到这位数学老师逻辑清晰的一二三点表述,却连“那20个人跟你什么关系”这个最基本的逻辑关系都没搞清楚 ……

看完这样的对话,我不知道家长们第二天如何说服自己把孩子送到这样的数学老师的课堂上去接受“教育”。

在本应该最需要人性的教育领域,人性似乎总输给现实。

当悲剧发生时,无论我们是否面对现事,时间都会裹挟着一切滚滚向前,然后渐渐被淡忘。能让我们“化解悲痛”的是来自于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关爱与搀扶,这是人类最朴素的一种情感,也是最基本的人性。

然而,很多时候,一些身在教育行业的人似乎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本性,更别提身为“教育者”的本份了。

还记得上海世外小学被砍杀事件吗?

惨案发生在2019年6月28日上午11:30左右,有一篇被“和谐”掉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一个残酷的情景:在校园门口惨剧发生后的一个小时,载歌载舞的毕业典礼依然如期进行,正副校长和家委代表轮流致辞,只字不提刚发生的惨案,舞台上响起欢快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This is the best day of my life”(这是我生命中最好的一天) ……在“捂住坏消息”的本能反应之后,学校终于叫停了进行到一半的毕业典礼。晚上9点多,学校通过家长群发了第一封正式沟通信,对两名孩子的去世表示哀痛,表达“我们在一起”。

无论如何,最终总还算是没有偏离“人”太远。宣师一附小呢?

1月8日当天晚上,西城区区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公众躬身致歉,遗憾的是,本来最应该向孩子家长致歉的校方,没看到任何躬身的歉意,打开“北京宣武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的官方网站,依然全部是歌舞升平的画面,没有此事件的一点痕迹和声音。

恶性事件之所以恶性,就是发生得总让人猝不及防,谁也不愿意发生,却谁也无法阻止其发生。每一次恶性事件发生之后,我们都在祈祷悲剧不要再发生,问责的目的便是如此——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但是,很显然,这个道理,在中国似乎难以被“当事方”接受,而且受害者马上会被当作了首要的防犯对象,随后各种推卸责任、装傻充愣的官腔,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种“不了了之”,尤其是发生在教育行业的恶性事件的不了了之,是对受害者甚至对公众的二次伤害,而这种二次伤害所带来的后果,更加让人绝望。

还记得2019年底沸沸扬扬的“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吗?当时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炸开了所有家有孩子人的微信朋友圈。

撰文者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某10岁男孩的妈妈。据她说,11月某日,孩子在学校被两名同班同学欺凌,同学将有厕纸、尿液的垃圾筐扣到孩子头上并嘲笑。事发后,孩子哭着自我清理,却未向老师报告;回到家说起此事时“抖成一团”“嚎啕大哭”,并出现失眠、厌食、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后被医生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

两年多过去了,这件事又在不了了之中渐渐被淡忘,也许大家已经习惯性地不期待结果。但是,不久前我在一次会议中意外得知了这件事的“结局”——那个被欺负的孩子,落得没有学校愿意接收的“下场”。

这是否是这件事的“最终结局”,不得而知。

当时“闲聊”的是某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他说:这件事之所以这么轰动,是因为孩子妈妈是个编剧,文字功底了得,文章写得足够煽情;孩子爸爸是金融公司管理人员,家里有钱有资源来炒作这件事,何必呢,这样做对谁都没好处,把自己孩子也害了,现在孩子上不了中关村二小了,就连去国际学校都没学校愿意接收。

在不全面掌握信息的情况下,我不对此事件本身的是与非做评判,但让我感到悲哀的,却是这位“教育专家”,在沾沾自喜地分享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时,如此冷漠地“评论”着一个受害的无辜孩子。

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所谓教育,是用一个生命触动另一个生命。不知道我们的教育者,打算用什么样的生命来面对那些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孩子们呢?

我们的期待不高,只愿身为教育者,请首先把自己教育成为一个“人”。

厌食 恐惧 医生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