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快走会伤膝盖吗?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每天快走会伤膝盖吗?"分享给大家!
日行一万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健康建议。于是,很多平时没时间(可能是懒)集中锻炼的朋友,选择了这个简便又轻松的健身方式。
然后,朋友圈里就兴起步数竞技的潮流,毕竟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项目。不过,后来慢慢就演变成一种恶性竞争。为了刷步数,登上微信运动的封面,作弊不说,很多人不顾自身条件,走出了各种毛病,有些还很严重。比如,新闻里提过有个老人家快走15公里,结果小腿骨折了。
不过,最常见的可能还是膝盖的问题。我大概4年前也吃过走路的亏,膝盖疼痛被医院诊断为“滑膜炎”,休息不愈、久治不愈。好消息是,现在我好了。
因为很多人走出了膝盖问题,所以有专家说“走路是最伤膝盖的减肥方式”。是不是呢?
我不这么认为。走路出问题的人,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该有的雄心壮志,过度透支膝盖,但更多应该怪罪于我们走路的模式错误了。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我不跟普通专家一样说走路姿势,而是说走路模式?
因为走路姿势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接下来,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医学概念——步态。
步态,即是我们走路的行为模式,这里面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姿势是一个方面,但步态还会受到性别、年龄、职业、环境,还有健康问题、情绪的影响。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男女的走路方式是不是不一样?小孩子和大人的走路方式是不是不一样?农民和老师的走路方式是不是不一样?在公路和在山路的走路方式是不是不一样?扭到脚以后,走路方式是不是不一样?
答案当然都是肯定的。走路看起来很简单,其实里面有很大的学问。
这里就要引入人类运动的三种基本模式。
一种是不用我们思考的反射性运动,比如手被锐物刺到就会自动缩回;第二种是受思想控制的随意性运动,比如抬头低头等等;第三种就是模式化运动了。
比如打字,就是模式化运动。我们的大脑指挥了开始和结束,但是在过程中,我们是不用思考哪个手指敲在哪个键上的。通俗来讲,就是熟能生巧的运动。音乐家之所以是音乐家,工程师之所以是工程师,全都仰赖于这种运动模式。
那你想,走路的过程,我们是不是也不用思考怎么迈腿、摆手的,一切好像都是自然而然就做到的。我们人类所有高技巧的活动都具有同样的特征,在过程中不用考虑动作本身,而是考虑和动作相关的行为就可以了。
如果郎朗,在弹琴的时候要考虑每一次击键姿势,那不可能成功。而为了达到行云流水的境界,他就必须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以期望建立一个理想的模式化运动模式。走路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期待仅仅通过改变走路姿势,来达到一个好的走路的效果。换言之,刻意地调整姿势,却不进行反复练习,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走路模式。
走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建立正确的走路模式更不简单了。我希望大家能意识到这个事实,因为网上有很多所谓的“正确走路教程”,其实从专业的角度看,一点都不正确,盲目跟随,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你多年的走路模式,其实已经适应了你这个人的行为模式和体态等等,突然改变某个环节,肯定会带来连锁反应。改变好不好呢?无从得知,但这个事情比较复杂,根本不是一篇文章或一个视频可以讲清楚的。
不过,现在我就可以给你一些靠谱的走路建议:
走路时应该保持愉快的心情,尽量让身体处于伸展和放松的状态;
关节不要绷直锁死,尤其是膝关节,让它们保持弹性;
忘记日行万步或多少步的狗屁建议,走到舒服就可以了,千万不可追求流汗和步数;
不看手机,专注在走路这件事上,感受与地面的每一步接触,以及它给身体的反馈;
尽量在不平坦的柔软地面走,如草地或泥土地,这样会给身体更多的刺激,调动你沉睡的运动机能,同时也能抵消掉很多对膝盖和其它关节的冲击;
锻炼时穿着舒适的运动鞋,或者赤脚更好(可以慢慢尝试过渡);
平时走路尽量不穿高跟鞋,也请参照以上的建议。
为了说明走路的复杂性,接下来再给各位分享关于走路周期的分析。
走路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往前、在空中迈步,称为摆动相;另一个是这个脚在地上,另一只向空中迈步,叫做支撑相。
在支撑相、摆动相内,我们的身体不光上下移动,还有左右移动。因为向前迈步的时候,身体会产生旋转,而另一只脚产生反方向的旋转。
这个过程中,最复杂的是空中那只脚落地的瞬间,此时需要准确地控制脚落地的位点和脚的方向。落地之后就开始变得简单,大部分是靠着惯性在运动。
所以,走路的时候,真正困难并不是姿势的问题,而是控制肢体的位置,使它处在一个理想的位置。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走路有外八或者内八,全都是无法完全控制肢体的体现。而这又和我们日常的行为模式息息相关。你平时用久坐不动,或者穿高跟鞋来训练你的身体,它自然就不能踩出魔鬼的步伐。
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机会重新体验那种美妙的走路模式,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我用了3个月的时间进行步态训练,不得不说那种感觉,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