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做好“两防”,千万别落下病根!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雨水节气做好“两防”,千万别落下病根!"分享给大家!
曹子豪/摄
雨水节气远离病痛,做好“两防”
1. 防邪湿,护好脾胃
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副主任药师李怡文、副主任医师陶睿2023年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应急总医院”上刊文介绍,春季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但人体在这雨水的长期“滋润”下,不仅浑身会感到黏腻、不舒服,往往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这是由于脾胃受到湿气困扰所引起的。《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此外,由于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毛孔舒张,体热外泄,寒湿易于入侵,导致关节炎、感冒、肺炎等疾病高发。①
2. 防倒春寒,做好保暖
雨水过后,气温逐渐回升,空气湿度增大,气温偏低,是寒去热来的转折初期。陶睿医生在“应急总医院”刊文提醒,雨水节气期间,最容易出现“倒春寒”。尤其是老人、产妇、体弱者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如不慎受风冒雨,或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更易深入,以致病深难治。
掌握正确的“春捂”方式十分有必要。比如,背部保暖护好“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寒从脚下起”,足部保暖身体才能真正暖和起来。①
雨水节气过后,常做8件小事
雨水节气过后,可以常做8件小事,有助于防邪湿、防倒春寒,也帮助身体更好适应这一节气,有益身体健康。
1. 吃点山药——养脾胃
饮食上宜少酸多甘,以养脾胃之气,可多吃一些养肝补脾的食物,如山药、薏仁、小米、百合、荸荠、猪肝等。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中医师刘万里2011年在介绍,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首推山药,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妨做山药丸子。
做法:把山药洗净上锅蒸熟,去皮,切小块后,放入保鲜袋中,用擀面杖压成泥,放盐、胡椒粉、海鲜粉、熟糯米粉拌匀,揉成球状即可。可搭配西兰花、红椒丝一块吃。②
2. 喝点红豆薏米粥——防湿邪调脾胃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郑浪花2022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广中医深圳医院”刊文表示,民间有“春天喝粥,胜似补药”的说法。想要补脾胃,有一味健脾祛湿的极品粥——红豆薏米粥。
方法:准备同等分量的红豆和薏米,洗干净后,红豆大概需要泡两三个小时,薏米泡一个小时就可以了。然后要先煮红豆,煮开后添一些凉水,再煮开后,再添凉水,这样红豆容易开花,容易熟,也比较香。等红豆煮开花后,放入薏米,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至黏稠,就放冰糖调味即可。③
3. 户外走一走——改善春困
郑浪花医生在“广中医深圳医院”刊文提醒,缓解春困仅靠睡是不行的,会出现越睡越困的现象。锻炼可以大大加快脑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有效防止春困。春天最好多在阳光充足、绿化好的地方活动,多做些深呼吸并适度运动,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消除困倦。③
当然,户外活动要注意天气变化,晨练时间不宜过早,最好至气温升高后再开始锻炼。
4. 喝黄瓜猕猴桃汁——缓解嘴唇干裂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偏初春经常起风,嘴唇易干裂,推荐喝点黄瓜猕猴桃汁。黄瓜性甘凉,能入脾胃经,清热解毒,利水,可缓解身热、烦渴、咽喉肿痛。而猕猴桃性甘酸寒,能入肾和胃经,功能解热止渴,所以,这两种食材合用能润口唇。④
5. 睡前摩腹加提肛——养阳气
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胡运莲2022年在接受中国侨网采访时提醒,春季别忘养阳,在此特别推荐“摩腹养阳法”,也就是睡前摩腹加提肛。
方法:睡前仰卧位,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提肛100次,此法可固精益肾、提振阳气。⑤
6. 春捂重点是下半身——防好风寒
春捂重点是下半身,郑浪花医生在“广中医深圳医院”刊文提醒,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就是说,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中医养生谚语“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关于腿脚的保暖。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医师国生、主治医师季伟2023年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北中医东方医院”上分享,不光要“春捂”,还要加上一些锻炼的小动作,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远离疼痛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