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被消灭近20年的疾病 正重新席卷欧洲国家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这种被消灭近20年的疾病 正重新席卷欧洲国家"分享给大家!
闲话水浒之二十八:青面兽杨志的原型是谁?
青面兽杨志是《水浒传》中重要人物,杨志卖刀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有关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却有些令人费解。
首先,宋代历史上确实有一个名叫杨志的将领。《三朝北盟会编》卷六和《宋会要》第一七五册均记载宣和间童贯起兵伐辽时,杨志与赵明并为种师道麾下的选锋军,看来应当是一位关西军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七引《金虏节要》上说杨志在孟县(属河东太原府)败于金人之手,这事大约是在宣和七年(1125)或靖康元年(1126)。《靖康小雅》记载种师中援太原而战殁于榆次时,说杨志本是“招安巨寇”,还说他在这次战役中“首不战,由间道径归”;可李纲的《梁溪全集》卷二五又说他在榆次战后收拾残兵保据光定,屡立战功。根据这些材料,余嘉锡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和何心的《水浒研究》认为这个军官就是《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并推测他随宋江归顺朝庭后,在平方腊的战争中归属童贯,所以会跟着去征辽,而且又会被《靖康小雅》称为“招安巨寇”。这种观点在后来有很大的影响,王利器《〈水浒〉中的真人真事》(载《水浒争鸣》第一集)除了支持余嘉锡的说法外,又提出又一个可能是杨志原型的历史人物。《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四:“刘忠初聚兵于东京,号‘花面兽’,其众皆戴白毡笠,又号‘白毡笠’。”王先生认为杨志在《水浒传》中第一次出现时就是头戴一顶范阳毡笠,而他的绰号又是“青面兽”,可见施耐庵在创造杨志这个人物时是把刘忠作为原型依据之一的。
王氏的意见不仅很有道理,而且还给人一种启示:《水浒传》中杨志这个人物的原型,很可能不止一个。按照这个思路,更多地找到杨志这个人物的形象来源,对于全面认识杨志及整个《水浒传》的人物创造规律,或许会大有意义。
《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一提到太原城中有一个叫杨可发的将官。太原是靖康元年宋金议和要割不割的三重镇之一。金人围城了,他溜出来组织民兵去解救,不幸战败于铁家岭,又遇粘罕的大军于孟县。看到大势已去,他便自刺而死。《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一记其自杀后的异闻云:“疮口无血,有白脂一块隐出,塞定疮口。”这不像是当时的实录,而像是后来的传闻。自杀身死的壮烈、太原的军籍和姓杨的身世很容易使人将其与杨令公杨继业联系在一起。加上徐梦莘又写他“面有六字,号为杨麻胡”,这个形象虽然不就是“青面兽”,但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位与杨志的形象有关的历史人物是杨可胜。《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一记载杨可世的弟弟杨可胜,早几年伐辽时,可世曾与叛将郭药师一同突袭攻取辽都燕山府,而且在辽兵反攻时打算战死城上。杨可胜则更是以身殉国的,而且很壮烈。靖康元年汴京被围时,他随种师道来勤皇。朝庭本已经与金兵议和,这时见勤皇兵临城下,便改变主意要把金兵赶走,遂下令让杨可胜与姚平仲去劫营。根据赵甡之《中兴遗史》所记,杨可胜深知此举冒险,无取胜把握,而且顾虑到一旦战败对国家及人心士气的影响,便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可胜奏曰:‘此行决危,又恐失国家遣亲王宰相和议之信。臣欲作奏检藏怀中,具言臣不侯王旨往击贼。’上许之。”后来由于术士楚天觉所择劫寨日期被提前泄露,宋军攻寨时遭到伏击,杨可胜被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可胜被俘后的情况是:“斡离不得可胜而问之曰:‘两国已通和,又来劫寨,何也?’可胜曰:‘可胜以勤王兵到京师,三军欲战,故可胜率之以来,非朝庭之意也。’乃出怀中奏检示之。斡离不怒,遂杀可胜。”像杨可胜这样公而忘私、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当然是当时人们敬仰和传诵的最佳人物。人们将他与杨继业联系起来,并成为杨志形象的组成部分,也在情理之中。
这些历史人物的各种事迹逐渐被糅进传说当中,就逐渐形成了杨志的形象。从宋代起,就有了杨志的传说故事。罗烨《醉翁谈录》所收录的宋人话本名目中就有《青面兽》一种,《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杨志卖刀等故事的记载。施耐庵就是在这些传说和史实的基础上,写成了《水浒传》中杨志的故事。
本文已经获得雅雨书屋公众 英雄 人物 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