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听、缺乏安全感、丢三落四、喜怒无常……当心是患上了这种病!

导读: 四下无人,却听到耳边有人说话;缺乏安全感,总怀疑身边有人对自己不怀好意;无论做什么总是丢三落四,长期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一个人无缘无故地大笑或者大哭,喜怒无常看似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幻听、缺乏安全感、丢三落四、喜怒无常……当心是患上了这种病!"分享给大家!

四下无人,却听到耳边有人说话;缺乏安全感,总怀疑身边有人对自己不怀好意;无论做什么总是丢三落四,长期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一个人无缘无故地大笑或者大哭,喜怒无常……看似是敏感多疑或是粗心大意的表现,小心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精神分裂症”离我们并不遥远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常有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精神活动与外界不协调。比如总是感觉有人要迫害自己,或者总是听见有人骂他,甚至会出现冲动、暴力行为,伤人毁物。
据2019年于《柳叶刀·精神病学》上发表的《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的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患病率约0.7%。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张鸿燕教授介绍,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18岁以上患者人数约高达数百万。
 
精神分裂症起病相对较急,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尤其是20岁~30岁之间是容易发病的年龄段。患者在这种关键时期发病,对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该病病程多迁延,患者约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一半以上,约一半的患者最终出现精神残疾,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让人闻之色变。

精神分裂症表现多样,每个患者都略有不同

精神分裂症表现多样,每个患者都略有不同。常见症状可分为“无中生有”“无情无义”和“无能为力”。
“无中生有”是指阳性症状,通常会表现出兴奋、狂躁、幻听,怪异言语行为及无缘无故觉得被害、被监视、被跟踪的妄想等症状。“无情无义”则是指阴性症状,患者表现出对外部世界反应淡漠,对他人不理不睬,既无高兴也无悲伤情绪,此外还可能出现言语行为退缩等症状。
除上述两种之外,“无能为力”——认知障碍也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但是却极易被人们所忽略。其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可能在其他症状出现前就已经存在,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通常容易被当成“不专心”“不记事”“学得慢”“粗心”“反应迟钝”等所忽略,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症状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
阳性症状不显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神志清楚、智力正常,多数人不认为自己有病,张鸿燕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尽早去看精神科医生,究竟是不是精神分裂症,要及时就诊由医生来做诊断。
张鸿燕教授同时强调,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难治愈、易复发的慢性病,受到社会偏见等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患者的就诊和治疗比率较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治疗转归,一方面需要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积极配合,做好长期规范治疗,另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病耻感。

从三方面消除偏见带来的病耻感

病耻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感知的病耻感,是指妨碍精神疾病患者谈论自身经历、寻求帮助时的羞耻感,以及对歧视的预期感受。另一种是实际的病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遭受到的他人不公平对待的经历,即受到的歧视。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害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歧视自己;而周围的人则怕患者危及自己,唯恐避之不及。“病耻感”极大地阻碍了患者正常就医、回归社会。因此,消除“病耻感”至关重要。
对此,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马宁教授提出,消除患者的病耻感和社会对他们的歧视,需从三个方面改善。
(1)开展知识教育
例如,在每年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很多地方都会举办相关活动,广泛的科普精神卫生和消除污名化相关知识,借此改变公众的态度。活动形式创新多样,采取如画展、微电影、现场表演等。
(2)多做社会接触
社会接触,指的是存在有精神障碍问题的个体与普通人群之间进行社会接触,能够有效地减轻污名化。目前,已有证据表明社会接触是减少污名化和歧视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包括面对面接触,如邀请患者做讲座分享康复经历,也可以采取在线形式接触、影视作品接触、心理剧等。
(3)社会共同努力
消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法律规章制度的调整、加大财政投入;规范媒体宣传报道;要大力发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高服务可及性;对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和污名消除培训;专业术语调整,例如,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将精神分裂症改名为思觉失调症;开展污名消除运动等。
2023年2月11日,勃林格殷格翰首届共话精神(Conversations In Psychiatry,CIP)科学交流会在上海举办。会上各方专家就我国精神疾病负担与现状、精神分裂症治疗进展、药物精准研发以及数字化创新诊疗等内容展开讨论。据悉,针对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精神分裂症相关认知障碍,有一款化合物甘氨酸转运蛋白1(GlyT1)抑制剂正处于临床研究中,有望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资料:
①Huang YQ,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8, 2019. http://dx.doi.org/10.1016/S2215-0366(18)30511-X
②赵靖平,施慎逊.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6.

 
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