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设计,卖多少钱合理?

导读: 许多大牌走到今天,经历了整个行业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就拿Dior来说,那个年代是大师只做高级定制的年代,他不仅仅开始做高级成衣,还在1948年于纽约建立分公司,尝试让设计团队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中国原创设计,卖多少钱合理?"分享给大家!

有个好朋友是独立设计师,作品价格不便宜,比奢侈品略低,比轻奢贵,他苦恼于产品成本太高,但如果要降价就可能要降低成本,可他实在无法忍受不好的材料。我比较支持他开发个别销量能大一点的单品,价格适当降低,尽量想办法在不降低品质的情况下压低成本,有时候开发阶段是可以做这样的努力的,何况销量上来的话也开发成本也撑得住一些。

他问了我一句话,印象深刻。

他说:“你说大家是不是真的不在意材料,消费者是什么心态?”

不是的,大家在意材料,而且会越来越在意,这是我个人的判断。

一般来说,中国消费者买几千上万的国际大牌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包,但如果同等价格的国产原创作品,即便品质工艺更复杂更好,消费者犹豫的可能性更大,在外观具相同的吸引力时,奢侈品的LOGO至少增值30%-50%。

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基本如此。

这有问题吗?

此刻不要觉得自己媚俗,我很肯定地告诉你,没大毛病。

解释之前,先免费赠送一篇十万+爆文的标题和结构。

如下:

标题《中国原创设计凭什么不能比国外大牌贵》,主要内容为痛诉奢侈品太贵,并举例;之后要说奢侈品丑,并举例,总能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来以偏概全,尤其多加一些大LOGO没啥设计的卫衣和潮人示范;再之后说中国原创设计正在崛起,尤其多放一些匠人的照片;之后别忘了嘲讽流量明星给奢侈品带货;行文句子不要太长,多用排比句和感叹号,反问句也要多用;结尾一定要上升到民族情绪,什么“转出去,让更多人看看中国的原创力量和匠心”这类语句一定要有。

然后,一篇情绪饱满毫无专业性的十万+就出现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厌恶用传播规则写稿不强调专业的原因了。

这种玩意对时尚产业有半点积极作用吗?现在中国设计师品牌呈现的问题难道不是越来越沾沾自喜了吗,有的设计、品质与售价确实不够匹配,不善于通过了解产业和渠道来降低成本,而且辨识度在降低。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消费者潜意识里会给奢侈品更高的印象分,这是不可避免也是合理的,时尚设计的核心是设计和产品本身,但是,只有这两样根本不可能在历史长河中存活下来。

1947年

许多大牌走到今天,经历了整个行业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就拿Dior来说,那个年代是大师只做高级定制的年代,他不仅仅开始做高级成衣,还在1948年于纽约建立分公司,尝试让设计团队每年在纽约工作一段时间并举办了发布会,从而打开美国市场。这可是1948年。而且,开辟了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包括香水领带授权等等,都帮助这个品牌增加银收,也扩大了市场。同时,这样的扩张居然还维持住了一定的品牌形象。

50年代模特穿着Dior,《VOGUE》

而Dior第一个店开张时,公司旗下负责套装设计的是皮尔·卡丹,后来他自立门户,成为六十年代最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大师之一。

时尚史的进程就是这样的,大师之间影响、协助、竞争,让这个行业得以欣欣向荣。

60年代穿皮尔·卡丹的披头士

我确实写过不少Dior的批评稿,这个号唯一一篇过了十万的批评评论就是讲Dior,那是因为我对这个品牌的过去有几分了解,充满了敬畏。

从1947年到今天,一个品牌要有这样的地位和荣光,太不容易了。浮浮沉沉,并非一直如日中天的,今天Dior这4个字母是真的刻着时尚史的。所以人家卖“品牌故事”,卖“历史”,你可以认为这是营销手段,但那些是真实存在的呀。

再比如Yves Saint laurent,1998年法国世界杯闭幕式居然成了Yves Saint laurent的秀场,这说明什么?

法国的骄傲。

前两天看了一篇老早前的采访,是采访品牌联合创始人Pierre Bergé的,他提到一个惊人的事实,Yves Saint laurent从诞生起的第一件衣服到今天,每款设计都留了一件作为存档,作为公司遗产。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当这个品牌做回顾展的时候,历史就会活生生的站在你面前。也许你不关注时尚史,感受不到我的鸡皮疙瘩,但正是这些故事,这些过往,还有很多波折,造就了许多大牌LOGO的含金量。

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YSL秀

最后再提一个细节,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德国纺织行业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利用战争将法国的高级时装转移到维也纳和柏林,他们甚至直接冲进法国高级时装协会,洗劫了所有行业相关的资料。

可即便如此,德国人有没有得逞,原因是“德国人被这个行业的细腻繁复惊呆了,决定放弃在短时间之内实施柏林与维也纳创建时尚中心的计划,法国时尚产业和它的手工艺继续保留在巴黎”。(出自《亲临风尚》)

太多细节没法一一诉说,我想说的是,很多国际大牌的LOGO有它今天的分量,是有非常冗长的原因的,仗着爱国情绪去嘲讽和diss,毫无必要性。

当然,不是要给一件光有LOGO就卖个几千块找理由,什么“为历史买单”这种鬼话我也写不出来,我只是陈述一个消费市场的现状,一个原因。

有人可能认为,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懂这些历史,买的也不是因为过往,纯粹跟风和追赶流行,我觉得之前在写《巴黎世家丑在哪?》时,结尾有段话用在此处也很恰当:

潮流的走势就像池塘里的涟漪,最中间的是真正了解并且懂得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品牌的小戳人,越往外的部分,只是受到了中间的波动,跟着一起画圈圈而已。圈圈以外的人,会以为只要是这个圈的人都一样,殊不知中间的和外面的不一样。但是,恰好越靠外的圈圈面积越大,没有这部分,又怎么支撑起巨大的销量呢。

这么说来,中国时尚行业差距太大?

有差距,但关键问题不在差距大,而是我们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快到惊人。世界时尚核心地的产业发展我们都没有经历和参与,比如意大利时尚行业的崛起以及与法国的竞争,还有日本如何在战败之后修生养息并于60年代开始默默在国际时尚行业发力等等,今天的局面都是几十年才打开的。

而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后才从出口加工开始到今天遍地都是独立设计师品牌,速度快到飞起。品牌快、设计师快、消费者也快,快是好事,但也容易造成问题——不踏实。

Pierre Balmain,50年代

像我这种年芳18,

好吧,乘以2的少女,所亲身感受到的中国时尚产业变迁如此巨大。而且,中国时尚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他时尚核心地带没有经历的问题——

互联网的诞生,信息的爆炸。

国外时尚之都在此之前已经发展完善、基础厚实,而我们恰好是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品牌开始发力时遇到了这种前所未有的状况,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希望几十年后我修炼成扫地僧那天能写出答案。

50年代

以前写稿的时候,可能更多是时装评论员或者消费者的角度,而现在,因为开了线上集合店,考虑的方向可能又多元化一些。但是,很能心平气和的面对消费者对待国际大牌和中国原创之间的略有心理差距的现状。这是必经之路,品牌会成长,消费者也会成长,有个过程。

我们设计师戏子几千到几万的珠宝,或许有人觉得不如买几万块的卡地亚,尽管前者工艺复杂还用了古董配件,并且每个设计只有一件,具有收藏价值。

我们设计师、清华美院教授贾玺增老师以大众消费者为目标设计的388元的麒麟卫衣,或许有人觉得不如买KENZO千元的虎头,尽管前者面料厚实、大量机绣且工艺绝对对得起价格。

我们设计师蒋熙的从几千到一万多的贝壳包,或许有人认为不如买一两万的LV,尽管前者工艺、设计完全不输许多奢侈品大牌。

我们艺术家吴思骏艺术衍生品几十块到几百上千的各种家居用品和百分百初剪羊毛围巾,可能有人觉得不如买几千块的爱马仕,尽管前者的画本身很贵很有艺术价值,衍生品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兼具。

我理解这些消费心理,摸着自己的胸说的,不是反话。因为我自己也会给一些奢侈品品牌自带光环,写了那么多批评Dior的文章,不还在用它家的变色唇膏,还想着是不是要买个Galliano时期的马鞍包,尽管我从来不买只有LOGO的产品。

你们是不是想说,居然后面暗戳戳的接了自己的广告,不,你们想错了。

这就是一篇广告,我只是给广告加了一篇文章......本来这篇是周末有好物的长图推荐,结果因为最近看的书和设计师的一些讨论,有些感悟,一写就刹不住太长索性直接写成文章了。其实我最初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戏子的产品上新了,来了很多高级珠宝,比较贵的那种,大几千到好几万,不买也可以看看。当然她一百多到几百的小批量作品也还在热销中,谢谢大家的喜欢。

以及,下周文刀米集合店出新的主题了,会有新的艺术家进驻,大家怎么也要期待一下。

上面所写一切都是真实的,不为卖东西。

中国设计师和品牌商真的应该多看看时尚史,并不仅仅是关于设计流行的变化,商业的部分跌宕起伏,有些现在的状况不过是历史重演。现在中国跑得真得很快,太厉害了,我们不需要妄自菲薄,但也不要盲目自大,避免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或许就是了解历史

《中国风,还是这些中国设计懂!》

转载请联系后台

设计 品牌 时尚丝瓜网 crf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