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姐用黑色连衣裙搭配红色高跟鞋,经典的红黑配散发迷人的魅力

导读: 服饰搭配方面的学问非常多,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女生,她们对服饰搭配非常有心得,一套搭配得体的服饰更能展现她们自身的气质与魅力。但也有很多女生对服饰搭配不是很在行

丝瓜网小编提示,记得把"小姐姐用黑色连衣裙搭配红色高跟鞋,经典的红黑配散发迷人的魅力"分享给大家!

这是来自一名普通到再普通不过的留学生的内心独白。

一说到留学这件事情,大部分人可以想到的只有两类人。要不然是被哈佛耶鲁等常青藤学校所录取的天才学霸,要么就是来国外肆意挥霍家产混学历的富二代们。可是,还有一种两者都不是的“中间人”被忽视着,比如我。

从小学就已经决定了要走上出国这条“不归路”。为什么说是不归呢?因为一旦开始准备着手国外需要的课程,国内义务教育的内容就再也跟不上。曾经也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止一次的幻想过自己抱着书本,行走在国外那风景如画的校园里的样子。仿佛选择这条出国的道路就已经赢过大部分没有出国的同学了。在国内大家气喘呼呼竞争的同时,自己已经通过家庭条件领先于他们好几步了,何止是开心呢,简直就是幸运。可是,当还在为出国准备时,才发现根本不是那样。哪里人都很多,你必须要特别出色,去一个有名有脸的学校才对得起父母为你花的那么多钱。在刷着托福,SAT考试的同时也要绞尽脑汁开发个人兴趣,丰富课外活动以得到名校招生官的青睐。何止是行动上的累,心理压力更是占大部分。也有好几次通宵学习只睡一两个小时,第二天还要继续战斗的经历。同时在出国这个圈子里,大家在乎的事情不止只有学习,还要处理好各种社交关系,获得更广的人脉为自己争取机会。甚至于,也有少穿几件名牌就融入不进周围同学的经历。与此同时,我已经数不清自己被巨大的孤独漩涡吞没了多少次了。在出国以后,就连中国人的圈子也融入不进去。不能像他们一样放开玩,心里仿佛有太多的巨墙阻碍着我去社交。因为说实话的我既不蹦迪,也不打游戏。光这两点就基本奠定了和这边的留学生“0共同话题”的基石。也可能是因为我走了2+2的转学体制,还没有找到更适合的社交群体,反正到目前为止我周围人都是这样的。而且我也是比较亚洲化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没办法完全融入老外的圈子里。于是我在一次次濒临崩溃的边缘行走,擦干眼泪继续赶due,活成了活生生的一个“边缘人”的样子。到现在我已经出国一年半了,每天还是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吃饭,从来没有“成群结队”的经历。也许会有人会认为这完全是自身的问题,我也不会去否认,因为连我妈也这么说。在我的生活环境里,特殊就是错,不管是什么原因。

我慢慢地开始理解那些在人们口中,因为“和自己过不去、自己想不开”所自我了结的留学生,渐渐有了“共感”,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正因为在国外看了太多的可能性所以更怀疑未来,被家里“给你花了那么多钱”还不拼了命努力的压力感逼到喘不过气。在深夜敢due的时候也同时被巨大的寂寞漩涡吞噬着。这样下去有几个人顶的住呢?所以最好选择比较靠谱的学术辅导机构来辅助自己完成学业,比如meeloun(wangke.lxws.net)

最近也看到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受到了offer(转学录取通知书),其中不乏顶尖的名校。在现实生活是,只要上了这些学校,名校光环就已经照耀在你身上了。别人投来的目光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可是这一件录取email真的就能决定我的一切吗?这一封录取通知书到底可以给我带来多少的快乐呢?我不止一次的这样问过自己。直到看到上学期欺负我的一个男生也收到了最好top名校的录取,在各种群上炫耀,然后也在没有收到offer的同学朋友圈底下刷存在感。在那一刻我突然看清了,名校光环对我来说并不能肯定或者否定着我的所有,更不能决定我以后人生的价值。就拿这件事情举个例子,有几个人能知道表面上看起来风风光光又勤奋刻苦的正经同学背地里能干出那么没有道德基准的事情,可想而知,光在素质和原则上,他就不能与被录取学校的段位所匹配。这是一件多么讽刺又可笑的事情,据我所知他的雄心壮志和正义感只表现在书面表达上,实际上做起来压根就是另外一回事儿,甚至于他在申请所写的积极三观根本就不是他内心所真正认同的。这对我来说既现实又荒谬。鉴于我不能对别人的生活过于评价,我也不便于说太多,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完全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不认同可以自动忽视这段。

因为让我出国,我妈从精神和金钱上的双重无私付出就奠定了我过去十九年的人生大半部分的路和抉择都必须让她满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我的孝心和感激。我在上学期才刚刚换了pre-major,从经济换成了传媒。因为我突然意识到只要不是做旁门鬼道的事情,追随自己的内心,自己做选择并为此而承担责任才真正意义对得起父母的栽培。太多时候我差点都忘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既然是这样,就应该做独立个体应该做的事情,其中包括,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成为谁的第二人生,或理所当然的承担某个家庭的众望。有独立的感知力,三观,和精神是再珍贵不过的事情了。我因为父母的喜好放弃了好多做我喜欢,或者能令我开心事情的机会。除了文字以外,我特别喜欢唱歌跳舞。但是小时候我妈从来都没有给过我机会去学习,去接触。在她心中这些事情只能作为闲的时候的小爱好,甚至不值得投入时间或精力去当作“个人特长”去栽培。想起来也有点可笑不是吗,喜欢唱歌跳舞花什么闲钱去国外学术性的大学深造学习,除非是疯了。按我妈的原话说:“我的兴趣爱好最好是看英文电影学英语,参加辩论升级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或是参加模拟联合国去尝试解决国际棘手的问题。” 我可以做一名人群中得奖最多,最耀眼的,辩手… 当然我真的是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在参加辩论的时候与对面口才出众的同学的距离感不是一点点。虽然也没有特别差,但绝对不能不算出众。坐我对面那名辩手现在已经在世界上一等一的名校,耶鲁大学上课了。我妈对我兴趣爱好的“打压压制”,导致了我连在我喜欢的场合发光的名额都没有。我特别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即使是在学校的圣诞晚会也可以,也偶尔享受一次那种台下欣赏的目光和自我肯定带来的信心感吧。但是我连舞蹈基础都没有机会学,准确的说压根就没有时间学,大部分时间都去准备辩论去了。当然我并没有混出什么成绩,刨根问底的问原因是因为那些都不是我想做的。然而更可笑的是在出国这个系统待久了会发现国外鼓励的是有自己特长和为自己热情投入的人才,跳舞唱歌好的话也算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特长,比在辩论群里当一个不知名的辩手要有好的太多。

以上就是我一部分出国和在出国路上准备的经历,不知道你还有没有读到这里。因为现在大家都不太喜欢读一些过于真实的东西了,大部分出国经历分享都是分享成功申请某名校,突出重围的励志故事。而我却在这里告诉你所谓的“反经历”,这样确实有点搞笑吧。连我之前微信上关注的留学公众号都在推送着 “人生有七不解,MIT录我是第八件“, “夏校三千,耶鲁大神却为何只对它以身相许?-斯坦福夏校。”等文章。说实话我一点都不想上斯坦福或耶鲁的夏校,暑假我只想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看自己喜欢的书,完成自己应该读的暑假课拿到相应的学分,然后去旅旅游,拍拍照,学学音乐罢了。我用膝盖想就也知道,肯定有人说我不够上进,拿着家长给的良好条件挥霍着日子。但是我告诉你我还真没有,虽然嘴上说一说学习好烦,但是把自己处于的学生位置该做的事情尽力做好,保持着几乎全A的成绩的同时,一边又绞尽脑汁着给自己争取着各种机会。往社团里挤,搞着自己的副业,同时也策划着自己的申请作品。赶着点准时上课,在追车的路上跑的不亦乐乎。但同时我还是既平凡又渺小,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留学生罢了。连被知名留学公众号推送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我还是照常着自己的生活,习惯于带着耳机在放学路上一路小跑,在洗澡的时候边唱着歌边脑海里反思自己最近什么事情没做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生活,跟懒惰和寂寞做长久斗争。只要看到一点光芒就拼命往亮出爬。即便有时候会遇见特别无语的事情,比如自己一个人在市中心被流浪汉追着骂,走在枪击案发生过的街道上害怕到直打哆嗦还装作一副很淡定的样子大步前进。看到了很多国外光鲜生活下阴暗的角落,也见到了太多不能理解的人做着我不能理解的事情。有数不清的不如意,尽管如此,我目前为止还接受且拥抱着我的生活。期待着下次能在日记中把“没有惊喜”这一行字划掉,我渴望惊喜。我从一开始的阴郁变成了享受着“见缝插针”的快乐。宁愿享受着一个人的生活也拒绝毫无意义的社交,不能融入的圈子我就不融了。我想我没放弃生活的原因是因为我太想体验到这大千世界中漫长人生的快乐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希望我可以一步步认清什么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在生活中的“风尘气”中迷失自我。我现在的想法是,尽管这世上的声音真的很杂很乱,也要每天更坚定的告诉自己正在走的路和即将踏上的旅程是正确的。

总结一下,我这篇文章并不是分享什么成功秘籍,也不是灌下一碗毒鸡汤给对生活绝望的朋友们,更不是发泄自己无处安放的情绪。我只是热衷于分享我最真实的心得和经历。如果你偶尔跟我一样,在留学圈子里有着做“中间人”的经历。那我想告诉你,不管你是平凡还是特殊,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最好的。追随自己的内心太重要了,想做什么就做吧。有时候不要一直在为别人妥协自己,这样真的很不值得。能做到问心无愧,去选择,然后去负责,这样就足够了。

有太多人的生活都是活给别人看的,而这辈子我们为自己活一次好吗?因为真正想做的事情,就算要爬过千山万岭,也会做的。想过的日子也是。

名校 社交 成绩丝瓜网 crfgs.com